美文网首页镜姐梦想领读会-千字书评
为什么你那么失败?也许关于学习,你一直都做错了

为什么你那么失败?也许关于学习,你一直都做错了

作者: 屋塔室的小王后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19:33 被阅读0次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也一直秉承着上学要早起、熬夜、做卷子,学乐器要每天练上几个小时,学游泳会呛水,打球难免受伤的态度去学习。

    但如果很多苦都白吃了呢?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由11 位世界前沿的认知心理学家合作完成,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全书讨论了人们可以通过做些什么来使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既犀利地指出了一些被广泛使用的学习方法的无效性,又硬核地通过实验结果给出了如何学习的建议。

    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觉。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才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是在沙子上写字,很快就会消失。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判断什么时候学得好,什么时候学得不好。

    二、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包括:编码、巩固、检索。

    学习的过程至少可以分成三步,最开始是对短期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时信息还没有被巩固成长期记忆中坚实的知识表征。巩固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检索会更新所学的东西,并让你做到学以致用。

    研究证明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确实可以强化的,具体的方法就是检索记忆,并练习所学的知识。定期的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

    三、如何高效学习?

    然而,学习中常出现的场景是:虽然我已经在不断的阅读、学习、复习了。怎么还是记不住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频繁的集中练习,也就是拿着书籍反复的读、看,其实没什么效果,这只会产生短期记忆。而想要记住,只有通过刻意练习之后才可以。那到底要如何练习呢?

    1.间隔练习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所以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回环——间隔练习。

    “间隔”多久才好?

    答案是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 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是不错的做法。

    书中还介绍了间隔练习的方法——抽认卡。

    抽认卡这种简单的工具就是间隔练习 的好例子。在重新看到一张卡片前,你会浏览很多其他的卡片。德国科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用抽认卡发展出了自己的间隔练习体系,也就是“莱特纳盒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四个文件盒。第一个里面是你经常弄错的学习资料,必须对这些内容频繁练习。第二个装着你擅 长的学习内容的卡片,对于这个盒子里的东西练习得就不如第一个里的频繁,或许 频率只有第一个的一半。第三个盒子里的卡片比第二个里的练习频率还低,以此类推。如果你错过一个问题,弄混了音阶, 或者搞砸了冰球互传,你就要把它往前挪一个盒子,以便更频繁地练习。这背后的含义就是,掌握得越好的东西,就越不用经常练习。只要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记忆,它就永远不会从你的练习盒子里彻底消失。

    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2.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

    这里有一个小例子。作者教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少见的几何体的体积(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及半椎体),然后让他们解练习题。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区分(先解四道计算楔体体积的题,再解四道计算椭球体体积的题,以此类推)。另一组学生解同样的练习题,只是题目的类型是混合的(穿插安排的)。

    结果是在练习中,按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也就是集中练习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89%,而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最终测验上,之前练习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63%。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虽说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有所阻碍,但这种方法让最终测验成绩提高了惊人的215%。

    虽然多样化练习难度更高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但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四、如何打造“心智模式”

    1.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

    在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的过程中,大脑的确会做出一些干扰,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元认知”。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一(本书称为机制一)”。系统二是有意识的,参与推理和理性的分析;而系统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

    系统一的错觉可以迅速瓦解人们在训练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已获得的专业经验,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有一套训练有素的系统二,要强化自己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时刻关注“仪表盘”。

    2.学习时要避免“记忆扭曲”。

    记忆是可以被扭曲的。对于一件事,我们只会记住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以及来自其他事件的干扰,都可以歪曲我们的记忆。

    学习不能随心所欲,我们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建立正确的体系。

    3.用实践和测验查找漏洞。

    大脑中的系统一与元认知会干扰我们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所以评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和测验。测验(考试)就是最好的自我检索方式。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和有经验的人一同工作,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这些都可以帮你校准自己对已知与未知的感觉。

    我们在日常练习中也要尽量模拟真实环境。只有在平日的练习里以真实场景作为铺垫,在不同环境中训练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到了真正的“赛场”上,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做得很好。

    4.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的确是形成自己心智模型时的“加分项”。我们曾看到过“记忆宫殿”的情节,这其实是一个把知识点在脑海中可视化的手段,可以用来组织并记忆大量资料。另外,编出一个口诀,根据单词的韵脚找到规律来帮助记忆,或者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以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歌曲《但愿人长久》与《水调歌头》)等等。找到自己的记忆诀窍对日后的检索有非常大的帮助。

    五、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因此需要通过动态测验发现自身不足。动态测验三步骤。

    步骤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一次笔试, 看到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

    步骤二:我决心运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骤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 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正如拉尔森医生提醒我们的那样,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

    六、成为终身学习者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艾利克森从研究中发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独自进行刻意练习上。专家级的表现需要高质量的练习,而不是靠遗传因素。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说,想成为专家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你有动力和时间,并能强迫自身去实现这一点。

    书中阐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

    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你那么失败?也许关于学习,你一直都做错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yk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