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一天比一天高了,夏天似乎近不及待来临,春天在冬夏之间被挤压,今天的春花比昨天开得更多些,繁茂的、熠熠生辉。且不说那些草本和灌木开出的春意,开花的树格外令人惊艳,樱、李、杏、桃、梨都是先花后叶,所以满树满树的花朵铺满枝干,又高大又艳丽。辛荑花大朵大朵的,花瓣厚实,路边到处都是,有时一阵风过,几朵花从枝头落下,打在青石板的路上,啪哒一声,响声清脆。
春天的风是微醺的,温暖中带着香味,眼前一派春明景和,走在路上格外令人惬意,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林黛玉。
红楼梦已是封神之作,自书问世以来红学已经是现象级的学问,无数人在钻研品读鉴赏这一部史诗级别的著作,而我只是一个最粗浅的读者,也只是在殿堂里浮光掠影,但是仍是留下了一些动人的意象,当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引发了联想,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某个角色某个情景。
此时此景,黛玉的形象就悠然浮现,她纤巧柔弱地站在春花里,却是眉眼含愁,心思重重。她取来锄头和香囊,将落花一一拾缀。一首葬花吟成为这春光里的最悲音。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时间竟然在阳光下感觉到寒意,似乎有凄风苦雨扑面而来,那一片春光已然被苦海淹没,为什么林黛玉一个妙龄少女,竟然面对春花满园却有着这样深的凄清和愁怅?为什么无数人爱花赏花咏花,黛玉却会葬花?是什么让她在最美的事物面前却产生最深的悲悯?
黛玉有着异乎于常人的敏感,这种敏感部分来自于多病虚弱的身体,部分来自于幼时丧母的经历。常人的感受多由恐惧和欲望推动,而年少时欲望更多,直到中年方觉得时间珍贵而时日经不起挥霍,反而开始恐惧死亡和失去,变得柔软变通。黛玉却是从小便经历了失去母爱的恐惧,多病的身体亦让她不断有失去生命的恐惧,可以说她的恐惧是如影随行的,就像是她身体的一部分,这也难怪即使是面对春花灿烂,她的感受仍执意于花谢的凄凉,红颜易逝的无常,花落原是自然现象的轮回,她却将其和人亡紧紧相连,看到了终局的悲伤。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史湘云上句“寒塘渡鹤影”,和情景相融,黛玉对出“冷月葬花魂。”湘云叹服。而这一句里的凄清之意,葬花吟里的情绪一脉相承,她清冷的气质葬花的行为,在这句里升华为冷冷的月光葬下花的魂,叫人读来心里只是一片凄凉。
花草岂有情?总是人有意。无论是欢喜也好忧愁也罢,都是人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向外物,毛主席的咏梅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是笑意盈盈的。在陆游的咏梅里“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是苦到成尘的。梅花哪里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是人心的感受罢了。
在春光里,突然就心疼起黛玉了,花落了明年仍会开放,而林妹妹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了,她活在了红楼梦里,活在了无数人的心里,活在每一朵落花的魂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