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左传
左传摘记-桓公七年

左传摘记-桓公七年

作者: Dr_hejiasheng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21:44 被阅读0次

1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译:

桓公七年春天,穀伯绥、邓侯吾离来鲁国朝见。《春秋》记载他们的名字,是由于轻视他们。

赏析:

春秋中对是否记名字,并没有成规。这里称因为轻视他们而记名,是对春秋的过分解读。

2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译:

夏季,盟邑、向邑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

赏析:

隐公十一年,周郑易田时,“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 盟邑、向邑已经被周桓王换给了郑国。而这里称“盟、向求成于郑”,说明尽管王室将这两个城市交给了郑国,但他们始终拒绝郑国管理,到今年才开始与郑国完成谈判,然而随即又背盟。

3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译:

秋季,郑、齐、卫组建联军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到郏地。

赏析:

盟、向背郑后,郑国联合齐国、卫国攻打两邑,而由于两邑出自王室,因此桓王进行插手,将土地交给郑国,而将人口都迁移到洛阳。由此,可以猜测两邑背盟,可能就是出自桓王授意,或许是对桓公五年繻葛之战的报复。

4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译:

冬季,曲沃伯诱骗晋国小子侯,杀死了他。

赏析:

桓公三年,曲沃武公在陉庭之战俘虏并杀掉了晋哀侯,翼城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即小子侯。对小子侯的纪年,《史记》和《竹书》存在差异:《史记》认为隔年改元,即桓公四年为小子侯元年。而《竹书》认为小子侯当年改元,即桓公三年为小子侯元年。

晋国曲沃与翼城的内乱,始于昭侯,到此已经是第五次,小子侯也是第四位在内乱中被杀的国君。而曲沃武公一次次进攻翼城,也引发了周桓王干涉,《史记·晋世家》“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

相关文章

  • 左传摘记-桓公十七年

    1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 译: 桓公十七年春季,鲁桓公和齐襄公、纪侯在黄地结盟,目的是为了促成...

  • 左传摘记-桓公七年

    1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译: 桓公七年春天,穀伯绥、邓侯吾离来鲁国朝见。《春秋》记载他们的名字,是...

  • 左传摘记-桓公五年

    1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

  • 左传摘记-桓公元年

    1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

  • 左传摘记-桓公十八年

    1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

  • 左传摘记-桓公十三年

    1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

  • 左传摘记-桓公十四年

    1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译: 十四年春季,鲁桓公和郑厉公在曹国会见。...

  • 左传摘记-桓公九年

    1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译: 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

  • 左传摘记-桓公十六年

    1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夏,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译: 桓公十六年春季,正月,鲁桓...

  • 左传摘记-桓公十五年

    1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 译: 十五年春季,周桓王派大夫家父来鲁国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摘记-桓公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ho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