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五节是语文课,这是元宵节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就讲评了周清试题。讲完课正好放学,走到后门的时间,小钊同学拿着卷子问题。是一道翻译。
原句是“今君或者不及武丁,而恶规谏,不亦难乎?”这句话的语境是大臣劝谏国君接受谏言的。这句话的难点应该是在最后一句,文言文会有很多省略,这句话就要补出合适的主语,不然句子可能就说不通了。最好补出主语后的翻译是“把国家治理好不是很难吗?”
但小钊同学不这么理解,他说,老师,或,可以通假“惑”,那“今君或者”就是“今君惑者”,就可以翻译为“如今糊涂的君主比不上武丁,却厌恶劝谏,这不是一种灾难吗?”
我说,你不能随意通假啊,原字就能解释的通,为什么要通假?
小钊说,“或者”在这里也不是现在的“或者“啊,你翻译的“或许”,那为啥不能说是通假?为啥要用“或许”?
我说,这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委婉方式,是大臣给君主面子,用“或许”,君主会比较容易接受,直接说“你比不上武丁”,会让君主太难堪吧!而且这是君臣之间的对话,所以这个君就是当下面对的君主,而不是说如今的糊涂的君王,那样针对性又没了。
小钊继续反驳,那不更委婉吗?
我真的很烦,感觉自己已经解释那么清楚了,他为什么一直那么执拗呢?而且他这种理解方式可以说全班就他自己,脑洞这么大,又是杠精,真是无语住了。
我说翻译古文可能会有多种译法,但是还是要简洁明了,符合语言习惯 ,大家都认同的方式去翻译。不能你说通假就通假,定语后置句也是很特殊的句式,也不是说随便用的。
小钊说,我觉得我这种很简洁明了啊,你看你的翻译还有补出那么长的主语。
我俩已经这么纠缠了10分钟左右了。我真服了。一直说服不了他,我就很急躁的说,反正如果是我改这道题,这个答案我就给零或一分!小钊也硬气的说,我给我满分。我说,好好好,你觉得是满分你就给自己满分。然后我就走了。
回到办公室还觉得气炸了。回家吃饭的时候仍然气鼓鼓的。然后我把这个事讲给妈妈听。
妈妈说,你又急躁了。你当时应该夸他啊,说,你真有创意,有想法,很与众不同。他也是有自己很认真的思考的,而且自尊心很强。你为什么一定要硬碰硬呢,这样自己下不来台。遇到这种事,你不要急不要气,先夸奖他的用心思考,然后再说,考试是按参考答案改卷,没有办法。或者说,现在先不探讨,有时间课下再研究。一定要自己掌握主动权。
真的,听了妈妈一席话,我汗颜无比,我真的太缺少教育智慧了。格局太小,能力不足,在冲突中完全是无计可施啊!我欠缺的太多。下一步,从不急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