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来读资治通鉴每天写1000字读书
苏秦合纵,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跟我一起读资治通鉴17

苏秦合纵,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跟我一起读资治通鉴17

作者: 月落天河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3:11 被阅读128次

公元前333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进献兼并天下的方法,秦王不听建议,苏秦只能离开秦国。

然而英雄藏器待时,苏秦也要为自己寻一个用武之地。衡量之下,他去了燕国。苏秦劝说燕文公,说道“燕国之所以不被战争侵扰,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为燕国遮挡。而且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的话是在百里之内作战,当下燕国不重视百里之内的忧患而担忧千里之外秦国,办事情没有比这样更错的了,希望大王您从此以后跟赵国亲近结盟,两国结为一体,那燕国就没有忧虑了。

燕文公听从了苏秦的建议,给苏秦备好车马,让他对赵肃侯进行说服。苏秦风尘滚滚来到赵国,对赵肃侯说到,“现在的时代,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的了。秦国所害怕顾虑的国家也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起兵攻打赵国,是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在身后算计。秦国如果攻打韩国,魏国,没有名川大山的限制,只要稍稍的蚕食一些领土,就能打到韩国和魏国的都城。到时候,韩国,魏国不能抵抗,一定会臣服于秦国。秦国没有韩国,魏国的制衡,赵国的灾祸就来了。

微臣用天下的地图来衡量各诸侯国的土地,现在各诸侯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是秦国土地的五倍,可以料想各诸侯的兵力合在一起也将是秦国兵力的十倍。假如六大诸侯强国合并为一体,一起合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被攻破。现在主张交好秦国的人,都想要割地给秦国,求得安稳。秦国成功他们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自己的国家被秦国侵害,却不为国分忧。所以这些人不断的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日日夜夜想着割让诸侯国的土地给秦国。所以我希望大王能好好想一想,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结为从亲,合成一体,派出各国将相在洹水上交换质子,结盟宣誓,约定“如果秦国攻打任何一国,其他五国都要各自派本国精锐部队,或阻挠牵制秦国,或进行救援。有不守盟约的,其他五国共同讨伐他。各国结成盟亲来共同抵抗秦国,那秦兵一定不敢再出函谷关来攻打崤山以东的各国了”

赵肃侯听后大喜,厚待苏秦,对他尊敬有加,赏赐丰厚,并派他去约定联合其他各国。

正好当时秦国派犀首攻打魏国,魏国军队四万余人被秦兵大败。秦军活捉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雕阴,并且想要引兵东向。苏秦担心秦兵攻到赵国会使得自己合纵各国的谋划失败。考虑到没有别人可以到秦国用计,就设计激怒张仪,使张仪入秦。

张仪,魏国人,他曾跟苏秦是同学,一起师从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自己的学问能力比不上张仪。当时,张仪游说诸侯没有什么成就,困在楚国。苏秦故意请来张仪,羞辱他,让他既害怕又生气。也很恐惧。张仪一想各诸侯国里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点苦头,所以一气之下就去了秦国。苏秦暗地里派他的随从,拿着金钱暗地资助张仪。张仪才有机会见到秦王。

秦王对张仪很认可,非常高兴,封张仪做了客卿。苏秦的随从也就告辞而去,并且告诉张仪,“苏君担心秦国伐赵,将会使他的合纵计划失败。他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得到秦国的重用,所以故意的激怒您,并暗地里派我给您资助,共同来成全苏君的计谋。”张仪这才明白,感慨道,”哎,这就是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而不自知啊,我比不上苏君的智慧。请替我谢谢苏君,只要他在,我张仪绝不进言。”

于是苏秦接着开始游说之旅。他又来到韩国,对韩宣惠王进行游说。苏秦说,“韩国的土地九百余里,有兵士数十万,天下使用的强弓、劲弩、利剑,都是韩国制造的。韩国的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能不不停歇的发出百发。凭借韩国兵士的勇猛,配备坚实的铠甲,弓箭,利刃,士兵能够做到以一当百,不在话下。大王您如果讨好秦国,秦国一定会要求割让宜阳、成皋的土地。现在满足了他,明年还会接着效仿。到时候,再给他已经无地可给,不给那先前的讨好又都白费了,将会招来灾祸。况且大王您的土地是有限度的,而秦国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您用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穷的索求。这就是所说的“市怨结祸”,自讨苦吃,没有打仗却丢了土地。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您的贤明,加上韩国强壮的兵马,却落得个尾随的牛后的名声,我背地里都为大王感到羞愧。”韩王因此也决定加入合纵。

车马萧萧,风尘滚滚,苏秦又向魏国进发。他对魏王说,“大王,您的土地有千里之广,地名虽然小,但是拥有的田宅房屋却非常密集,到了无处放牧的地步。百姓和车马多的,日夜络绎不绝。车马声轰隆,人群拥挤,好像千军万马。我私底下估计,您的国力不下于楚国。现在我听说大王您的武士,兵卒有二十万,苍头有二十万,奋击有二十万,厮徒有二十万,战车六百乘,战马五千匹,可是您却要听从群臣的说法,想要臣服于秦国。所以我们赵王派我想您献计,奉上盟约,希望大王您能明察决断。”魏王自然不想称臣,也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继续向东,来到齐国。对齐王说,“齐国是四面都有要塞的国家,土地广袤达两千余里,有兵士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精良的军队,五家率领的精兵,进攻时向锋利的箭矢,作战时迅速像雷霆闪电,解散时像风雨落地。即使有战事,服兵役,也不用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取征兵。临淄城里有七万户百姓,据臣私下估计,每户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到边远县乡征兵,仅临淄城里的人就够二十一万兵马了。临淄城富庶殷实,城内百姓都斗鸡,遛狗,博彩,踢球,过的很是安闲。临淄城内的道路,车多的车轮都碰在一起,人多的肩膀挨着肩膀,“连衽成帷,挥汗成雨”。

韩国、魏国之所以非常害怕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边境相接。如果出兵对战,不出十天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韩国、魏国如果作战打胜秦国,那士兵就会损失过半,国内四周边境就会无兵可守。如果打不赢,那他们国家也就濒临灭亡,所以韩国、魏国十分看重与秦国的战争,相对来说向秦国臣服倒是不这么严重。

现在秦国要攻打齐国的话,情况却有所不同。齐国土地成倍于韩国、魏国,秦国要越过卫国的阳晋之路,再经过亢父的险隘,车辆不能排列,骑兵不能并行。一百人守着险要之地,一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即使想要出兵深入攻打齐国,也要顾虑韩国、魏国在他身后活动,所以秦国虽然恐吓却又犹疑,虚张声势,骄傲放纵对待齐国,却不敢轻易进犯,所以秦国不能攻打齐国是很明显的。可是现在不深入的想到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却想要向西而拜,臣事秦国,这是齐国群臣们的失策。现在不用背上事秦的屈辱之名,又能使得齐国强大,臣因此恳请大王稍微考虑下我的建议!”齐王在苏秦的分析下,也同意了合纵的计划。

苏秦最后向西南进发,来到了楚国。他对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占地方圆六千余里,有百万士兵,千辆战车,战马万匹,粮食足够用十年。这是楚国称霸的资本。秦国最害怕最担心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那秦国就会弱,秦国强则楚国就会弱,楚国和秦国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我为大王献计,不如与其他无国结成从亲,共同孤立秦国。微臣请您允许崤山以东的各国向您奉献四时贡品,来求得大王的英明领导;各国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听从您的指挥。所以进行合纵,那各诸侯国就会割地侍奉楚国,连横那楚国就要割地侍奉秦国。这两个政策的后果有天穰之别,您要选哪一种呢?”楚王也听从了苏秦的游说。

于是苏秦就成了从约长,成为六国的国相。他北归赵国,向赵王复命时所携带的车马辎重可与君王相比。

齐威王薨逝,他的儿子齐宣王田辟强即位。齐宣王知道成侯邹忌陷害了田忌,所以又重新召回了田忌,恢复了田忌的身份。

燕文公也薨逝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燕易王。

卫成侯薨逝,他的儿子卫平侯即位。

公元前332年,己丑年,显王三十七年。

秦国派犀首逼迫齐国和魏国,要他们一起讨伐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赵肃侯因此责备苏秦。苏秦很害怕,于是请求出使燕国,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联盟就瓦解了。赵国人放出黄河水淹灌齐国、魏国的军队,齐军、魏军于是撤走。

魏国用阴晋的土地向秦国求和。也就是华阴地区。

齐国攻打燕国,夺取十座城,不久又归还燕国。

苏秦的合纵计划没有错,对各国形势条件的分析也没有错。可是结果却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苏秦选的时机不好,刚刚和谈完,六国之中就有两国国君薨逝,在一人君主专政的当时,换一位君主,就等于换了一个国策,换了一种思想。苏秦虽然说动了上一辈的君王,但对于即位的新君却不一定适用。这是其一。

还有一点,各国君王都是一国的老大,都不想听从于别人。这其中只有离秦最近的又实力相对较弱的赵国比较倾心于合纵。齐国离秦远,又有国力支持,楚国更是强国,并不在乎是单打独斗,还是带一群小弟。所以只是象征性地参与,未必肯付出。这种国家联盟是相当松散的。秦国仅仅施加了一点压力,就让合纵约定土崩瓦解。

这是苏秦的悲哀。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国家在心里已经屈服于秦国了,几十年的深耕,秦国国力已经足以征战诸侯,称霸战国了。属于秦国的时代终将到来。而齐、魏各国,听到苏秦说合纵好,就想合纵。受到一点压力,又轻易的抛弃盟友,没有一点大国的担当,走向末路也是在所难免,理所应当了。

相关文章

  • 苏秦合纵,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跟我一起读资治通鉴17

    公元前333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进献兼并天下的方法,秦王不听建议,苏秦只能离开秦国。 然...

  •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从王国变成帝国,秦只用了九年工夫;从称帝到灭亡,也不到十五年。”大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为什么快速崛起...

  • 旧梦

    1 "《左传》说的好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国民党的全线撤军终于落下...

  • 嵩岳一句话智慧61

    营销再厉害,没有好产品(作品)也枉然。这也是中国大多数企业(作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内在原因。

  • 历史周期率

    我们就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

  • 地产之水,渊深似海

    #聊聊地产行业 | 地产行业水到底有多深地产之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曾几何时?呈万马奔腾,趋之若鹜之象。塔...

  • 历史周期律

    文/图 恒之馨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

  • 东西方文明交汇于DAC—《区块链思维》第169块

    华夏文明几千载,朝代更替不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中到底蕴含了什么因素? 西方文明几经更迭,无论是“黑暗...

  • 世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

    装在金箱子里的誓言其实不比凡夫俗子的口头承诺更加珍贵或者说牢靠,而历史的见证人也可以成为“泼污者”。 北宋名相赵普...

  • 唏嘘OFO的倒掉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从各种单车开始跟风投放,我就说,照这个玩法,最终我们将无单车可共享。 如果早一点开始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秦合纵,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跟我一起读资治通鉴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by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