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篱记最美阅读者
《白鹿原》:白、鹿两大家族命运,只因一句话而改变

《白鹿原》:白、鹿两大家族命运,只因一句话而改变

作者: 桃源清溪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15:49 被阅读0次

    《白鹿原》讲述了白、鹿两大家族的百年命运,白嘉轩以为改变家族命运的是那块“风*水宝地”。真的是这样吗?掩卷长思,真正决定白、鹿两大家族命运的宝物,其实早已隐藏在家族传承的两个小故事中,可以说,一句家风改变家族命运。

    我们先来看看《白鹿原》里是如何讲述白氏家族故事的:“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炼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代,成为本原无可企及的经典性的乡土教材……”

    鹿氏家族故事则是这样的:“这是白鹿村乃至整个白鹿原最漂亮的一座四合院。它是鹿子霖的老太爷的杰作。那位老太爷过烂了光景讨吃要喝流逛到了西安城里,在一家饭铺先是挑水拉风箱,后来竟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一位南巡的大官路经西安吃了他烧的葫芦鸡,满心欢喜脱口赞叹:“天下第一勺。”于是就发了财;于是就在白鹿村置买田地,于是就修建起白鹿原第一流的四合院。他的巨大成功启发着诱惑着一茬又一茬庄稼汉的后人,撂下镢头犁杖操起铁勺锅铲,由此掀起的学炊热历经一个世纪,白鹿原以出勺勺客闻名省城内外。然而自老太爷之后,到鹿子霖的四辈人当中,鹿家却再没有一个男人执勺弄铲,外人万万料想不到“天下第一勺”谢世时,竟然留下这样的遗嘱:“我一辈子都是伺候人,顶没出息。争一口气,让人伺候你才算荣耀祖宗。中一个秀才到我坟头放一串草炮,中了举人放雷子炮,中了进士……放三声铳子。”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白、鹿两大家族故事中蕴含着的意义。

    白氏家族故事契合农村“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其流传下来的家风主题思想是: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做人自律慎独,严格控制自身欲望。这是一个充满小农意识的传统文化思想。

    白嘉轩在教育后代时,也严格遵守家风,三个儿子严格接受“四书五经”教育。当清朝被推翻,民国新式学堂兴起时,白嘉轩是抵制的,马上让两个儿子回家务民了,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要不是女儿白灵以死相抗争,白嘉轩也是肯定不会同意女儿去上新式学堂的,这是白嘉轩小农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也是白氏后人碌碌无为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来看鹿家在教育后代时,已经明显摆脱了小农意识,充满着一种商人思维。鹿氏老太爷毕竟在城市里给人做过厨师,已经有了相当的见识,深切感受到想要摆脱家族命运,必须依靠教育,唯有让后代读书,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出人头地,实现阶层跃迁。

    所以,鹿子霖成为白鹿原第一个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穿上新式制服的人,他的两个儿子想去县城上新式学堂,他马上大力支持,这是一种积极拥抱新变化,对新生事物勇敢接纳的态度,这种开明的教育方式,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风传承,使他的大儿子鹿兆鹏成为共*产*党的一名高官,二儿子鹿兆海考上陆军学院,成为国*民*党的一名军官,并最终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鹿家也因此最终改变了家族命运。

    从这个角度分析,显然,鹿氏家族的家风极其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这成为家族命运反转的重要因素。

    一句家风改变一个家族命运,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家风呢?

    1、留下一个梦想。这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这实质上是一种立志祈愿,希望子孙后代在某一方面取得超常成就,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鹿氏家族的家风即属于此类,希望家族改换门庭,不再做农民,读书走科举考试之路,考中秀才进士。这是一种结果导向式的梦想,有其进步意义,也有许多局限性。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可以尝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梦想,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如希望家族后代出现一位总统、总理、省长,或科学家、院士、文学家、艺术家等,这个一种励志精神和激励方式,也是美好的愿景。

    2、留下做人做事的原则和规范。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我们把良好的做人品德、高尚的情操、做人的气节,通过家风传承,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也是一件十分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如,有的家族家风以孝传家,讲求孝道文化;有的家族家风以信义为先,讲求做人做事问心无愧,信义第一;有的家族家风以低调做人、奉献精神为主,讲求舍小家顾大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白氏家族家风就有这方面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但,这种家风,非常容易陷入鸡汤式的的教育和僵化式的教条。

    3、留下一种家训,也就是说,哪些事情坚决不能做,教育子孙后代要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如坚决不能碰黄、赌、毒,不能奢华浪费,不能违背礼义廉耻等。

    说白了,这是一种反面典型教育,通过家风家训的传承,严禁子孙后代去做某一种事情,以免为家族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孔子在《论语》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左宗棠说:“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家风是一种家族精神和愿望,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见识和认知,我们要发上等愿,取乎其上,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得正走得远。


    附《白鹿原》相关章节原文:

    ·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由白嘉轩上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荡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人再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材……”村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埋他爸,能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亲自经历这个拔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草挑水混一碗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默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人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雨天就躺在那间仅可容身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面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他有一坨立足之地。

    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儿,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天晚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

    三年以后,他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水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的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第二年,他用自己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料新麦蒸成雪白的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

    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在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年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账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更加感动以至羞愧。

    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基地上盖起了两间厦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再后来的事无须赘述,倒是这个老二本人的一些怪癖流传不衰。他娶媳妇的第二天到丈人家回门回来,一进门就脱下新衣服,穿上了原先那身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和踏断了后跟的烂鞋。媳妇说:“你还穿这——”老二说:“这咋?这叫金不换。”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庄基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白鹿原的人因他而始,把补丁称作“金不换”。

    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炼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代,成为本原无可企及的经典性的乡土教材……

    ·孝文孝武受到上新式学堂的表妹的影响,也提出要进城念书,而且借口说:“兆鹏兆海早都进城念新书去了。书院里的生员不断减少。”白嘉轩说:“人家去城里让人家去。书院只要不关门,你就跟你姑父好好念书。”孝文孝武再不敢强求,背着被卷又去白鹿书院了。

    ·明日早起把旧衣裳换上,跟着你三伯到地里务庄稼去。”两个孩子都顺从地答应了。白嘉轩告诫说:“从今日起,再不要说人家到哪儿念书干什么事的话了。各家有各家的活法。咱家有咱家的活法儿。咱只管按咱的活法儿做咱要做的事,不要看也不要说这家怎个样那家咋个样的话。”

    ·这年春节,二姐和皮匠二姐夫照例带着两个女儿来拜年,那两个外甥女公开纵容灵灵到城里去上学。二姐和姐夫以及外甥女回城以后,白灵说:“爸吔!我今年该进城念书了。”白嘉轩第一次对白灵冷下脸来说:“你的书已经念够了。城里不去,徐先生那儿也不去了。现在该跟你妈学针线活了。”白灵一下子愣坐在那儿,“哇”地一声哭了:“你说等我长大了就进城念书……”白嘉轩不为情动,仍然冷着脸一字一板地说:“城里现在乱得没个象况,男子娃进城我都不放心,何况你。女子无才便是德。要哭你就扯开哭!”白灵一抹眼睛:“爸!我偏不哭!”她赌气似的坐到纺车下摇动把柄,纺车嗡儿嗡儿响起来。

    十天后,白灵突然失踪。白嘉轩找到城里皮匠姐夫家,白灵和两个表姐正挎着书包放学回来。白灵说:“爸!你要是逼我回去,我就死给你看!”说着就抓起皮匠铰皮子用的一把大铁剪子支到脖子上。白嘉轩一句话没说就回到原上来。

    ·这是白鹿村乃至整个白鹿原最漂亮的一座四合院。它是鹿子霖的老太爷的杰作。那位老太爷过烂了光景讨吃要喝流逛到了西安城里,在一家饭铺先是挑水拉风箱,后来竟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一位南巡的大官路经西安吃了他烧的葫芦鸡,满心欢喜脱口赞叹:“天下第一勺。”于是就发了财;于是就在白鹿村置买田地,于是就修建起白鹿原第一流的四合院。

    他的巨大成功启发着诱惑着一茬又一茬庄稼汉的后人,撂下镢头犁杖操起铁勺锅铲,由此掀起的学炊热历经一个世纪,白鹿原以出勺勺客闻名省城内外。

    然而自老太爷之后,到鹿子霖的四辈人当中,鹿家却再没有一个男人执勺弄铲,外人万万料想不到“天下第一勺”谢世时,竟然留下这样的遗嘱:“我一辈子都是伺候人,顶没出息。争一口气,让人伺候你才算荣耀祖宗。中一个秀才到我坟头放一串草炮,中了举人放雷子炮,中了进士……放三声铳子。”

    鹿子霖的老爷爷爷爷父亲和他本人都没有实现老太爷的遗愿,除了雇来长工做务庄稼,均未成为让人伺候的人;尽管一代一代狗推磨儿似的居心专意供给子弟读书,却终究连在老太爷坟头放一串草炮的机运也不曾有过。老太爷的尸骨肯定早已化作泥土,他的遗言却似窖藏的烧酒愈久愈鲜。

    鹿子霖在儿子刚交七岁的那年正月就送他到神禾村学堂去启蒙,翻查了一夜字典才选定兆鹏作为儿子的学名,那寓意是十分殷切,也十分明朗的。二儿子兆海这年正月刚送去学堂,两个儿子每天麻麻亮就被他吼喊起来去上学。兆鹏兆海的脸冻皴了,手脚冻得淌黄水。做娘的抱怨孩子太小上学太早,鹿子霖毫不动摇地鼓着劲说:“我等着到老太爷的坟地放铳子哩!”

    ·一天后晌,两个正在朱先生的白鹿书院念书的儿子闻讯跑到县府来看望他,看见他一身制服就惊得愣呆呆地瞅着。鹿子霖哈哈笑着搂住儿子说:“爸革命咧!”大儿子兆鹏说:“爸!你都革命了,还让我念古书?我想到城里的新学堂去念书。科举考试早都废止了,再念老书没一点点儿用处了。”二儿子兆海也附和哥哥说:“好几个生员都走了,到城里的新学堂念书去了。我跟哥哥一块去。”鹿子霖很爽快地说:“去!你俩一搭去!史县长说来,咱县上也正筹划新学堂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鹿原》:白、鹿两大家族命运,只因一句话而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eq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