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真正改变,不要再去找“为什么——臆造理由”,而是从探寻“为了什么——找出目的”入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18836/6195b09d87fadc93.jpg)
看了李老师的文章(见下方链接),以及老师发在群里的一网红化妆与卸妆前后的巨变,对老师课上反复讲到的“不要去问为什么,而要去找为了什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什么”指向过去,而过去并不是客观存在,过去由现在决定,是基于现在的诠释。比如,现在过得好或自认为是成功的,就会把过去所有的苦难看成是财富,无论是来自农村的出身、还是当年工作、生活的种种困境,当年一切的困苦都变成了今天成功的垫脚石,没有过去的困苦,就没有现在的成功。反之,如果认为今天是不如意的甚至是失败的,就会把今天的不如意或失败归结为过去的种种,比如因为没有好的出身、没有好的机会等等。
原因是找出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认为: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 ,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129页)
我们都是先看到结果,然后才去寻找原因,通常我们所寻找到的原因,只是我们臆造出的理由,为的是给自己当前的行为或境况以合理的解释。如同化妆的过程,经过层层修饰,呈现出一个完美的面孔,把真实面目隐藏了起来,这层层修饰相当于特意寻找出的一个个“为什么”,只是为了掩盖我们的不堪,只是为了美化自己。
寻找“为什么”,只会找出若干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真实的原因被层层隐藏了起来。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如卸妆一样,剥开巧饰,露出本来面目,有时这本来面目会因其丑陋而不敢面对,正是这不敢面对才是造成问题和维持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们要探寻的“为了什么”,也是造成问题真正的原因所在。
为了促使接受和领悟,探寻“为了什么”的过程往往如同抽丝剥茧,需要分层挖掘,比如,李老师在文中与求助者一同探寻“对孩子高度控制”的目的时,经过了如下层层深入的过程:
先探寻出表层目的——“孩子,妈妈爱你,所以你什么都不用做,妈妈全包了”;
再探寻出深层些的目的——“孩子,按我说的做,不然,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再探寻更深层次的目的——“控制并替代孩子,是害怕孩子长大,是不想孩子离开自己”;
最终,探寻出内在的目的——“我很寂寞很失败,你不要离开我;你若长大走了,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这层层挖掘目的、也是真正原因的过程,如同层层卸妆、露出真容。从表面的“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到“因为自己寂寞失败,所以便通过控制与替代孩子,以证明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如此残酷的目的,只有真正想改变,才能敢于挖掘、敢于承认,因此寻找“为了什么”的过程离不开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
想要真正改变,不要再去找“为什么——臆造理由”,而是从探寻“为了什么——找出目的”入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18836/11e63030c18b4b40.jpg)
最后,把李老师文中引用的许又新教授关于“原因和目的”的观点复制如下,以备学习理解:
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目的。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人类的行为,对心理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因果观,因果观总是隐含着决定论。目的观相反,它意味着人有意志自由,对行为有选择的自由。心理治疗的前提是,一个人对可能的行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行为总是体现着某种目的,即使行为人对目的没有觉察到或者不承认,社会也不会同意行为人的观点,尤其是涉及他人利害的时候。
心理治疗的成效取决于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而这些都属于目的的范畴。因此,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第90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