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理事会点赞汇总简书探秘
读写营讲座|周齐林「散文如何构思」(讲座总结)

读写营讲座|周齐林「散文如何构思」(讲座总结)

作者: LP理事会 | 来源:发表于2023-09-08 19:48 被阅读0次

9/8日晚《读写营讲座|周齐林「散文如何构思」(预告)》内容整理,与大家分享:

读写营讲座|周齐林「散文如何构思」

作家的身份就像厨师一样。写作就像炒菜。炒菜前要把所有的食材准备好,准备食材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择菜。择菜就是剔除坏的不能吃的,其实写作也一样,在构思过程中,需要筛选素材,把不重要的剔除。构思成熟后才能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才能从容下笔。不会炒菜的人即使准备好一切食材也只能按照食谱来按部就班就炒,难免手忙脚乱。只有不断地写才能积攒下写作的经验。正如余华所言,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不断地去写。我想除了不断去写之外,还要细致深入地去阅读和思考。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说:“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的题材。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构思’。”
如何掌握火候,菜的咸淡,生与熟,都考验着一个厨师的水平。写作一样,如何通过构思有效地加工,把心里掌握的素材变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很考验一个作家的功夫。构思成熟才下笔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那么散文写作该如何构思?有没有什么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散文写作经验,谈一下自己对散文构思的一些想法。
构思构思,要擅于思考,擅于联想。联想就是需要学会扩散发散思维,要知道举一反三,关键是要深入思考下去。
我们在准备写一篇散文时,头脑里有一个想法或者构思的大概时,首先要想一下这种想法或者构思,别人有没有这样写过,如果这样写法的人比较多,那就要先放一放,再思考另外一种写法,另辟蹊径。
首先要擅于从素材中提炼出一个核心意象:
《破碎的声音》这篇一千多字的散文是我十多年前写的,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基于两个场景。我的曾祖母2004年有一次摔倒在地,恰好我在旁边。当时曾祖母年过九旬了。她摔倒在地时,我清晰得听见骨头磕在石头上发出的破碎声,很特殊。这一幕在我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十年后,我祖母坐在一条老板凳上,板凳是她出嫁时带过来的,修修补补用了几十年,坐上去,凳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年过八旬的祖母有骨质疏松症,走起路来,仿佛能听到骨头相互摩擦碰撞的声音。有一天晚上,我看见我祖母坐在老板凳上,老板凳忽然崩塌散架了。我祖母在地上坐了许久,挣扎着爬了起来。那天正是黄昏,我看见我祖母把散架的老板凳扔到了灶台里当柴烧,炒菜。这让我迅速想起一个人的火葬。
2021年我祖母去世,在县城殡仪馆,我看着她被慢慢推入火化炉,转瞬成为灰烬。站在门外,看着这一场景,我脑海里迅速浮现出多年前祖母把老板凳放入燃烧的灶台的场景。也如一只老板凳。
这四个场景串联在一起,我通过破碎的声音写生命的衰老,我把跟随了祖母一身的老板凳拟人化,这样升华了主题。这篇散文的意向核心是:嘎吱嘎吱破碎的声音,老板凳,火葬的场景。
我讲得那么细,其实就是想说我们写作过程中要有一个擅于发现和思考的心,要擅于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捕捉到诗意和生命的哲理。要擅于提炼意向。
再说我的另一篇散文《坚硬的豆子》,我讲这些,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散文写作来谈一些经验和感悟。或许有一些借鉴。
《坚硬的豆子》写的是豆子,是去年写的植物系列的一篇。当初我在看植物系列的纪录片时,当看到一个豆荚炸开时,能将一粒豆子弹出去几米远,豆子瞬间消失在草丛中,感觉很奇特,很震撼。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豆子通过弹射的方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远方,弹射的速度可谓耗尽豆荚全身的力气。植物们传播种子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和自力传播,无论何种方式,都和果实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作为自力传播中的佼佼者,大豆秉持着万事不求人的态度,在构造自己的豆荚时可谓费尽了心思。每个豆子弹射的距离不一样,它们都落在不同的地方,距离不一样。豆荚明显不想把它们都留在自己的脚下,生存空间有限,影响成长发育。
这个情节让我想到我们的父母,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把我们送到远方。这篇文章最初是这个意向。但是只有一个意向明显显得单薄。继续构思,不断思考。豆子是坚硬的,但在巨大的外力面前也是脆弱不堪的,我曾在一家酱油厂工作过,知道酱油的制作过程。曾经一个工友被老板炒鱿鱼,却没拿到赔偿工资。这个同事跑到老板那里据理力争,老板当着他的面把一把豆子撒在脚下,然后用力踩在脚下碾压。踩死你就像踩死一粒豆子一样。这个场景意味深长,感觉很深刻。
第三个意向,豆子很坚硬,却也很柔软,能做出豆浆、豆腐等等。我通过个人经验写出豆子的温情。第四,我写了豆子的一些历史。
这篇文章就通过这几个层面来写。
《生而为桑》,也是去年植物系列散文的一篇。桑树,我小时候给我的外公经常摘桑叶,外公养了很多蝉。如果单纯叙事,写外公养蚕的不易和艰辛就显得传统和套路化。当时我继续构思,我看到桑梓地三个字,觉得以前古人在门前门后种桑树,桑梓地意味着故乡。我想写出一种城乡变迁。以前小时候农村很多人种桑树,现在田园荒芜,稻谷都没人愿意种,更何况桑树了。写桑梓地的荒芜和凋敝。
另外,我还融入了这个祖母这个意向,外祖母患有肺痨,每天要吃很多药丸。外祖父每次去县城卖完蚕茧都会去药店里买药给外婆。外婆把白色的药丸放入嘴中的场景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我觉得外婆也是一只蚕,蚕食着外公这棵桑树。
其次,找到意向的核心之后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需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框架丰盈起来。就像盖房子一样,接下来做的事情就是浇筑泥浆,添砖加瓦。
回过头来再说构思,构思其实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构思方法,一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构思的过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暂时间即构思成篇。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散文构思就是提炼出一个核心意向,然后不断通过深入的思考扩散延伸出更多的小意向。三四个意向叠加在一起,这篇散文的构思就显得很丰富深刻,很厚重。
第三,当主题构思成熟,就到了我们构思叙述语调的时候了。我们该如何开头?
有个惊艳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头代入感很强,能直接把读者代入文本中,而且作者找到一个好的开头,写起来也很顺手。就像我们小时候帮父母拆毛线,拆毛线找到一个好的开头,事半功倍,一件旧毛衣很快就拆完了,势如破竹。写文章也如此。
比如大家熟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 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上校所在的时间点是现在,“多年以后”、“一定会想起”是将来,“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是过去——一句话中三种时态交错在一起,揭示了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又顺利引起下文中过去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这种大气的叙述方式给人的震撼是最直接的。
陈忠实《白鹿原》的开头就是受了《百年孤独》的影响,他的开头是这样的: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老婆。这个开头里,白嘉轩所在的时间节点是现在,又有后来,也有过去,时间交错让读者一下就了解了主人公的轨迹。
文章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叙事基调和情感基调。
我写的散文开头大都是通过哲理性的语言开头,或者记忆中的一个场景开头。
也是哲理性语言的开头,概括性很强,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总结来说开头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一句浓缩型很强而又有哲理性的话,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统领全篇。
第二,一个场景开头,代入感很强,给人以现场感。
第三,直入主题。

新散文打破了旧散文的窠臼,融入小说的叙事,诗歌语言的智性和诗意,话剧的场景结构等等。我们要擅于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冷静犀利的笔法对生活进行彻底的剖析,将生活中不易察觉、隐藏在黑暗之中的“B面”展示给读者,为读者带来了全新视角的体验。
散文的门槛低,但是写出好的散文却是一件难事。所谓文无定法,这只是散文的构思方法之一。如果散文只有一种构思方法难免会模式化套路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写营讲座|周齐林「散文如何构思」(讲座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mr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