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戏剧艺术,它根植于群众之中,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融合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关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说法,有古代歌舞、远古巫舞、楚国优孟、宫廷乐舞、傀儡戏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歌舞说和巫术说,但仔细研究,巫术说的祭祀歌舞也是歌舞(宗教歌舞)的类别。本文对戏曲起源于古代歌舞进行简单分析。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开篇说:“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作者认为,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之后常常用歌舞来再现劳动生活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是结合为一体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意思是由三个人手拿着牛尾,配合脚步唱八部歌曲。原始乐舞中,音乐较为简单,一般只是旋律的变化重复,最基本的因素是节奏。内容有关于祈愿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的、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及当时的氏族战争,《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潜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阈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是说在阴康氏时期,雨水较多,水道不通,湿气很重,人们的筋骨很不舒畅,所以创造了舞,以便进行治水工程。他们创作舞,并把舞当做人们抗洪前的一种战术演习,在战胜洪水后,便创作乐舞庆祝并歌颂英雄。这时期的乐舞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形式都生动反映出原始人们的生活及情感愿望,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由于崇拜氏族图腾,在歌唱或舞蹈时会将自己化装成鸟类兽类等图腾。原始的乐舞是最早的表演艺术,出现了扮作英雄人物或者鸟兽的表演,并且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原始乐舞中孕育着戏曲的因素,因而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乐舞。
在奴隶社会时期,君王运用天授人权的神权统治,巫师用龟壳进行占卜,为统治者服务。当时巫风盛行,君主在祭祀天地祖先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时有巫师在祭祀台载歌载舞,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巫乐舞中分化出一种专门娱乐人的“优”,他们以歌曲、杂技等供人取乐,同时也可以用诙谐滑稽的言语动作来劝谏帝王贵族们的行为。关于戏曲起源,许多学者会想到优孟衣冠这个故事,是说楚国有一位优人名叫优孟,他常在楚庄王面前滑稽讽谏,有一天楚庄王宴飨宾客,优孟照已经病逝的宰相孙叔敖的服饰装扮自己,并模仿他的举动向庄王进行祝贺劝谏,使庄王极为吃惊。这是一段扮演人物并有情节和戏剧冲突的表演,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戏剧片段,也被人们认为是优戏、参军戏的发端。参军戏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名苍鹘,其与歌舞表演结合,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到了晚唐的时候,参军戏已经发展成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角色行当的出现始于参军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载歌载舞或兼有伴唱与伴奏的表演形式,即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由于南北的迁徙,我国各族的音乐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在隋朝建立不久后,就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集中南北朝的宫廷乐舞和外来少数民族的乐舞,后又发展为“九部乐”。发展到唐朝后有一些变化,唐初全承隋代的九部乐,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太宗统一高昌,加设高昌伎,于是形成了“十部乐”。其内容都是以歌舞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唐朝时的歌舞已有运用歌舞演故事;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戏剧冲突及故事结局;有唱、和、做、打的形式;有服装扮相;有类似现在戏曲行当中的净、丑、旦的角色。这些种种特点,已经具有了我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