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参加小升初面试时读到一篇小短文,大致内容是说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小伙子给他让座。几番推辞后,老人谢过小伙子就坐下了。下车后,陪着老人的女儿嗔怪老人刚做完手术不该长时间坐着。老人忍着痛对女儿说,成就别人的善意也是一种善良。
当时,我就联想到几年前在北京的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幕。一位穿着得体,看上去有60多岁的老人,上车后笔直地站在车厢中间,一只手扶着车顶上的扶手。旁边一个小伙子起身热情地给老人让座,老人用另一只手扶住小伙子的肩膀,硬生生地把小伙子按到座位上。然后,他用和蔼又底气十足的语气对小伙子说:“我身体很好,不用年轻人给让座,等身体不好的时候,我就不和你们年轻人挤公交车了。你们年轻人学习、工作也很累,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更需要休息。”听完老人的话,我顿时心生敬意。
前不久,在网上看见一个引起热议的帖子,说一个年轻人给老人让座遭拒,结果半路上有人下车,老人一个箭步窜过去抢在其他人之前坐下了。有人说老人拒绝让座又去抢座只是一种习惯;也有人说拒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抢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还很强健;也有人说小伙子多让几次老人就会坐了;还有人借此发牢骚说他多次给老人让座却连一声谢谢都得不到。
几天前,在路上遇到几位老人,他们边走边聊天,交流着坐公车的经验。“坐公车不用急着上车,早就有人给你把座位占好了。”“上了车你得学会相面,往那面善的年轻人身边站。”“要是没人让,就装难受,总有不好意思坐下去的!”……听着他们的话,我心生悲哀,怎么可以让自己活到这种精神乞丐的地步。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给老人让座作为尊老的具体表现早已成为一则社会道德公约。那么,到底什么是尊老呢?在我看来,“尊”就是尊重,尊敬,甚至敬佩,仰慕,是对比我们年长的人在知识、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优势的一种仰慕,是对比我们年长的人在对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上的深广的一种敬重。没有这些情感做支撑,那些表面上“尊”的行为,比如搀扶、让座等就失去了“尊”的意味,那便仅仅成为青壮年们体验优越感的途径,因自己年轻力壮,对方年老体衰而产生的身体上的优越感,因自己做了一件被社会认可的好事而产生的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实际上,这种优越感并不会使人更加高尚。我不知道前面事例中的让座者是属于哪一种心理。
“老”也并非仅指年纪大,“老”应该是一种经历了人生风雨后的豁达、淡然、平和、宽容,一种坦然面对生活和生命的从容、睿智。尽管身体衰老却依然有颗保持活着的尊严的心。就像前两个事例中的老者,一个平和善良,一个要强自尊。而第三个老者拒让可以理解,抢座却有失风度。最后那些交流坐公车经验的老人身上,我看不到一丝尊严的影子,为老不尊,倚老卖老又如何让人“尊”得起来。
所以,“老”就要有“老”的样子,“尊”就要“尊”得虔诚。这尊老的美德才能传承得富有价值。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将来社会的老人问题会更多,总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老人,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提早做好心理准备,好好修炼,争取若干年后做一个有尊严,有风度,有价值的受人尊重和仰慕的老者。有人说人要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容貌负责,我想人更要为自己六十岁以后的尊严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