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来源于百度
当自己明明积极努力地去做了一件事,结果却总不如所愿,所以我不想努力了!绝望、颓废、痛苦、难过、失望,该有的悲观情绪都笼罩在头顶。
“反正我学了也学不会”
“反正我做了也做不好”
“我只想当条咸鱼…”
当1993年的一部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葛优瘫出现在大众视野,完美贴切的表达了年轻人这种焦虑,也迅速火成了一种潮流,就成了丧文化的代名词。
朋友圈里的马男波杰克,拥有四肢的咸鱼,懒蛋蛋,悲伤蛙,也一一出现,又将丧文化推向顶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表面惬意,实则悲伤。
白天大笑,晚上奔溃。
真是应了李诞的那句人间不值得。
其实在汉语中丧是一个很不好的词,但是丧文化又为什么这么被推崇?因为人需要表达情绪,而互联网的诞生,又让我们的情绪有了收容之处,难过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每每遭遇不顺就喜欢疯狂地在微博,朋友圈,宣泄着自己的焦虑,无奈和痛苦。像网友说的,这是我们对生活温柔的反抗,于是沉浸在丧文化里。
其实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自己的这种丧情绪出现,我们都会想要去利用网络工具去表达出来。
或是朋友圈或是微博,或是一些其他社交软件,当我们把我们的欲望表达出来以后,身体还是心灵都似乎轻松许多。
又或许我们等待的只是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评论下面的安慰,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得到相应的安慰,或听到朋友们遭遇同样的苦恼,不由得惺惺相惜,聊到最后又互相打气,重新鼓起勇气,奔赴这艰难的生活。
所以劝各位不要把悲伤压在肚子里,反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丧情绪。或者说我们应该追逐这种丧文化。
如果一个人承担痛苦很难,多个人聆听,愿意一同大声喊出不愉快,就会好很多。
发泄丧情绪时,放飞自我,提前降低期望值,打好预防针,免受更多伤害。当事情真正的发生,才不会完全坠入深渊。
接下来只需要在在歇斯底里的宣泄以后平静下来,重新整理情绪上路。毕竟还能冲动,表示你对生活还有激情。
我们只能活一次。去经历要经历的,去做想做的,而不是别人眼里正确的。该崩溃的时候也不要忍着,爆发出我们的丧情绪,接着再去努力。
有些压力总得自己扛过去,而当你走过艰难险阻,一定会感激当初一声不吭咬牙坚持着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