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照着镜子,看着对面这个眼袋下垂,沟壑蜿蜒,木偶肌明显的男人,惊觉人们常常说的中年危机已经开始,虽然这只不过是我面临的各种人生危机之一。
据说心理学家埃里克.奇瑞克森提出了人生各个阶段有八种危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出生 至 1岁
2、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1岁 至 6岁
3、主动性对内疚 6岁 至 10岁
4、勤奋对自卑 10岁 至 14岁
5、认同对角色混乱 青春期:14岁 至 20岁
6、亲密对孤独 成人早期:20岁 至 40岁(如果很好的解决,结果会产生爱的能力。)
7、创造性对呆滞 成人中期:40岁 至65岁(中年危机阶段,如果很好的解决,结果会产生关心的能力)
8、自我完善对失意 成人晚期:65岁以后(人生最后阶段,陷于自我完善的失意绝望,如果成功的解决,将导致智慧。)
艾里克森认为,本质上,人格是发展的。人生类似阶梯,每一步都为新的成长提供可能性。心理发展是被“危机”所驱动的,基本的内在冲突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并在下一段的生命中继续再现。“一个新的生命任务标示一种危机,她的结果是成功地完成,或是集聚将来的危机以对一生构成损害.......每一次危机都为下一次危机作准备,正如此一步向彼一步;每一次危机都为成人人格再立一块基石;”
当我们开始人生历程时,发展会逐渐复杂。在每个阶段的转折时期,一个人悬浮于过去和未来之间,当后一阶段的危机激化时,前一危机可能出现。尽管前一危机曾经解决,但后来的重压能使它突然重现。过去的许多经历,构建着未来的基础,也伴随着心灵痛苦被忽视,八个阶段会贯穿于人的一生。
转折时期是危机时期,也是一个机会阶段。我们在成人期需要发展性的转折,部分是因为生命的结构,不允许自身忽视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在构筑一生结构时,我们做了选择和忽略,但是每个生命阶段总是重视自身,而忽视或小看其它阶段。中年期,被忽视的阶段急切地寻找自身的表达。我们会听到以前被忽略的声音,一种爱的丧失或失落,或搁置,现在又是我们的了。
我们觉知到中年危机,陷入焦虑和迷惘、痛苦,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正常”。说明心灵正处在低阶向高阶的成长过程中,痛苦来自于,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放弃过去的自我,放弃永远优秀的欲望带来的长期的消沉和抑郁,这是一种成长的先兆。我经常不理解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如此低落?总把抑郁的状态归咎于他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意识层面上,自己不知道 【适应了过去阶段的自我】需要开始调整和更新了,在潜意识层面上,其实我已经开始了放弃和成长的痛苦过程,因为潜意识总是走在意识前面。 很多时候,我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自我,不能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机,只能原地踏步,享受不到新阶段新生自我带来的欢悦,不能顺利地进入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阶段。当我们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按8种人生危机发生的时间次序,M.斯科特.派克归纳了我们在各个阶段,需要放弃的14种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
1、无需对外界要求做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2、无所不能的幻觉;
3、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母)亲的欲望;
4、童年的依赖感;
5、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6、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7、无拘无束的自由;
8、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9、青春的性吸引力;
10、长生不老的空想;
11、对子女的权威;
12、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利;
13、身体永远健康;
14、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放弃的过程,就是我们心智成长的过程。 暂时的放弃,兼容并包,是大部分人成年生活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作。在肯定自我,保持稳定的同时,又要放弃自我,为迎接未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在这种自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获得的将比失去的多。
虽然,还不用考虑最后的“放弃自我以及生命本身”,但是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提醒我们,不管如何努力,从广义时间概念出发,人的价值都将荡然无存。只有适当的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死亡”之中,这是一切宗教的核心“秘密”。
那是否有办法避免中年危机的痛苦呢?或者通过阶段成长降低心灵的痛苦呢?
答案是能也不能!
从某种意义说,如果我们能接受痛苦,痛苦就不存在。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不断提高,旧的痛苦也不成为痛苦。比如,我刚健身的时候,20公斤的哑铃杠都举不动,自卑又苦恼。经过三个月坚持训练后,50公斤以上的总量,才会让我担心,以前20公斤的苦恼完全消失不见了。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普通人的爱,多乐少忧。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世界需要他们的能力,出于爱他们也会做出自己的回应,主动决策,发挥作用。譬如两军对垒 ,只等将军令下,万名士兵将展开厮杀。将军明知道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将会消失,面临痛苦的抉择和全局的胜利,他只能选择吹响冲锋的号角。最好的领导,愿意承担做出决定而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决策能力。一个人是否伟大,要看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耶稣和佛陀都是伟大的,他们的痛苦也是相同的。
当然,如果你的人生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按惯性生活,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意识的成长。而且,较高的精神境界,伴随的依然有强烈的痛苦,并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那么,既然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心灵成长,精神发展呢?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只有靠我们自己带着迷惘和恐惧去践行,翻过一座山,你才能看见下一座山在哪里!
读了这么多,其实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仍然在困惑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也许,以后我会找到答案!也许,最终我与答案无缘!不过相信自己会坚持到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