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七十七天》终于上映了
作为一个关注公路、旅行类型电影的伪旅行爱好者
这类电影一般都会准时报到
本来3号晚上想去看的,要买票的时候发现附近的影院没有排片
只能第二天去看,也要大中午跑到比较远的影院
关于无人区和电影《七十七天》之前早有期待
在之前的公众号也胡诌过,这个号上也有一篇
2014年,李聪明从界山达坂出发,计划要横穿羌塘无人区,到达沱沱河
李聪明是当时我们骑行界的神话
但直到2016年4月,有车队在可可西里发现了他的自行车跟装备
他已经失联的一年半
《七十七天》取材于真实故事
影片中的扬的无人区探险,改编于杨柳松孤身一人历经77天徒步1400公里穿越羌塘无人区
杨柳松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探险人物
杨柳松在羌塘无人区的穿越成功,之后发表《北方的空地》
但那个时候我都还没接触到骑行,所以对他了解还不及后来活跃于微博贴吧的李聪明
这里所说的羌塘无人区,广义指四大无人区
包括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
这四个无人区连片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
但从2004年陆川的《可可西里》播出后
可可西里的概念被商业传播超热后,一度用可可西里无人区代替了这片广袤的荒原
影片中的,另外一个女主蓝天,其原型也是真实人物
现实中的蓝天毕业于中央美院,职业摄影师
在西藏墨脱徒步旅行时为拍摄星空摔伤,高位截瘫
也如影片中所流露的,面对厄运她曾经想过放弃生命
在朋友鼓励下重新振作,在拉萨开了一间客栈
她学会了用轮椅去生活
用轮椅独自下台阶、用轮椅看这个世界、用轮椅去想去的地方
瘫痪后的她学会用手开车也是真事
这其中的魄力、意志极具感染力
或许这也是江一燕愿意零片酬出演该电影的原因
她说
“不管一个人生命轨迹是怎样的,
命运是多么的不幸,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都要勇敢去寻找生命中的自由,寻找生命的欢乐”
这应该也是她希望从电影中传达的价值观
02
这部电影的画面拍的真的很美
影片展示的无人区更多的不是荒芜,而是壮观、美艳
羌塘太美,美到让人窒息
单纯从这一方面,可以当成一部很羌塘无人区的纪录片来看
四大无人区被成人称为“第三极”,人迹罕见
真正能接触的人不多,往往只有喜欢探险、旅行的人才会主动了解
所以该影片在凸显横穿羌塘的危险和难度
用了不少铺垫和旁白
而且影片中扬在穿越途中的很多细节上
很多人并不理解
我在观影过程中,就听到旁边的人时不时就问问为什么要这样
很多人想不懂为什么嘴里要放夹子
没水的时候为什么要挖坑
所以可能会有人觉得
整个电影需要不少旁白,显得更像纪录片
需要很多铺垫也显得不够流畅、比较生硬
但毕竟要将原本小众领域的东西推广至大众化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能给观影者带来新的感受甚至震撼已经足够了
不同于动物保护主题的《可可西里》和宗教信仰的《冈仁波齐》
《七十七天》是一个新的视角
03
在公路旅行片中,关于为何出发的处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美国的公路电影中一般是放纵颓废的元素更重
主流社会排挤、流浪的命运或者反叛年轻人
一开始我很担心电影会像我国现在流行的“青春”的元素
但还好,《七十七天》中并未过多铺垫
只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带过
影片似乎也有意想脱离时下“无病呻吟”的鸡汤基调
但影片中还是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来
毕竟表达远方的时候,诗才是最好的定调
梦想、自由
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
去他妈的命运
探险旅行是很极致的一种旅行
电影在展示遇险和灾难面前探险者的坚毅、惊人的意志
让不少观众紧张揪心,让人动容
但我觉得更难得是
在五十几天的时候男主觉得无法继续前行决定掉头北上
旁白的一句“此刻反而很释然”
反而更容易让人感动
似乎也在传递一种价值观,退却有时候也是一种英勇
另外我也没想到
影片结尾的时候出现了三段文字
第二段段就是关于李聪明的
那个永远被困在无人区的骑行穿越者
在生活的利益追逐之外
其实还有很多人在为了某种体验和追求,奋身前行
向他们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