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读一本书。读的时候呢,觉得特别有感悟,特别受启发,有句话还印象特别深,可是当你把书本放下,很快就忘了。
看电影或者追热播剧。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过山车,有时热血澎湃,有时哭得跟泪人一般。可是离开之后很快也就只记得主角是谁了。
看一个综艺节目,当时好激动好兴奋,没心没肺地笑到肚子抽筋,可是过不了几天,就全都抛到脑后了。
等到下一次,你在某个场合,听到某个人在分享那本书,那部你也看过的影视剧、综艺节目。
WOW,那个人好厉害! 他讲的好有道理,好有同感!嗯,有启发性,还能用来帮助生活指导教育孩子......
可是你也看过呀,你也读过,你也听过的,为什么你没有这么多的收获呢?
你只是停留在“客场”,当你换回主场,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一、你是读者型还是听者型,你知道吗?
有的人是依靠阅读来获取信息的,而有些人是靠听别人讲来获取信息的。
这种分法是已故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 管理自己》一文中提出的。
有位网友说:
我之前的经理喜欢员工每个星期写周报,显然,他是读者型的;我现在的经理喜欢每个星期开例会,所以,他应该是听者型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那么纯粹的属于某一型,只是主要倾向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
知己知彼,有效提升。
二、只字不差与走马观花的区别
我是得到的荣誉赞助人、资深用户。迄今学过60多个专栏的内容,大多数都已经还给老师们去了,但是印象最深的那门课不仅没忘,还一直在用。
它就是被称为中国比特币之父的,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当同期的其他专栏课都出了音频,只有笑来老师坚持只发文字版的,而且要求大家“只字不差”的阅读。
在专栏更新的前三分之一内容学习中,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就只是打开阅读,读完就完了。当然,那些订了课,后来又没有打开学的人就不说了。
突然有一天,我看到课程下面精选的留言!同样的钱同样的阅读别人怎么有那么大的收获呢!
原来我只是走马观花,像完成作业一样的看完拉倒。
所以,不要仅仅做一个走马观花的旁观者,你花时间的地方正在反过来塑造你。
三、撸起袖子卷起裤腿,躬身入局者收获最大
我们身边一定有很多人每年都会订很多的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日计划。
人们常常不经意间,会陷入一种盲目追赶仿效的思维当中。
有人在网上晒出了成绩,哇,一个月读了21本书,每天跑步5公里......
于是,我们焦虑了。
不停的来加快我们的节奏。所以我们也读了20本书,30本书,不管有没有赶上或者超过,起码心里上安慰了许多。
那么,你要的是真的学到知识技能,真真实实的自我提升,还是仅仅看上去很努力,其实不过是心里安慰呢?
所以从专栏更新到三分之一处开始,我除了听从笑来老师的指导,“只字不差”的阅读专栏课程内容,还读下面的精选留言,借助同学不同角度给出的观点,来建立对概念全面的认知。
这样就够了吗?
有位“得到系老师”说过:
如果知识对你有用,你一定做对了两件事:
尝试自己思考听到的东西;
向别人表达出来或用到了生活中。
于是,我琢磨着再进一步。谁不想把花了钱,又花了时间买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呢?
从旁观者到参与进来,是人类的普遍认知过程。
我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四、进入主场状态,把握提升认知的节奏感
经过了前面两个阶段的深入之后,开始越来越有感觉,每一次更新的内容在只字不差的阅读完,做留言。
将核心内容感悟最深的点,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或成长经历写出来。
接下来,可喜的正反馈来了!我的留言越来越多的被精选。整个专栏学完留言4万多字。
注意力的三个大坑
个人商业模式
没有钱能不能投资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诸如此类的概念、工具或方法论,仿佛植入了我的身体,我渐渐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它们,我非常珍惜自己“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
以前手机屏上跳出一个离奇的新闻,我会马上点进去看,现在扫一眼标题就过了;以前路上围了一圈人,我肯定要凑过去看个究竟,现在扭头直接走了。
我发现自己启动“元认知”的频率越来越高,不知不觉间避开了好多浪费注意力的大坑。
注意力又逐步回到了它的主人,自己身上,主场感回来了。
学习,提升认知的过程是这样,人生只是这一个个过程的叠加。
电影《哪吒》里有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让我们回到主场,把人生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