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硯】
【原文】
稼軒《賀新郎》①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
【註釋】
①稼軒《賀新郎》:即南宋詞人辛棄疾《賀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譯文】
辛棄疾《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非常高妙,而且每壹句話都有境界,這是能品而差不多要達到神品的佳作。但他不是刻意這樣寫,所以後世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學。
【評析】
此則承前壹則之意,以辛棄疾為例說明長調與境界的關系,而重點落在典故的合理使用方面,亦此前王國維所謂“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壹則的具體分析而已。
辛棄疾是南宋唯壹被王國維認可的詞人,這在壹心推崇北宋詞的王國維詞學觀念中,應該說是異數了。被認可的原因在於辛棄疾雖然生在南宋,其詞卻具有北宋的風味。這裏就存在著壹個如何理解辛棄疾好用典故的問題了。詞學史上對辛棄疾作詞“掉書袋”的批評聲音不絕於耳,而王國維拈以討論的《賀新郎·送茂嘉十二弟》恰恰是用典極多的詞。此詞除了開頭和結尾是壹般性的情景描寫之外,中間都以王昭君、荊軻等典故連綴而成。因為送別之悲怨,故其所取典故也是多為怨事,以此將悲怨之情感連綿而下,所以王國維說是“章法絕妙”。而所謂“語語有境界”,則主要是針對其用典如同己出的藝術效果而言的。王國維並非壹概反對用典,只是主張所使用典故要融入到作者自己的語境中來,而不能將自己的意思拘束到典故的原來語境中去。這也就是劉熙載《藝概》所謂“善文者滿紙用事,未嘗不空諸所有”的意思了。王國維壹方面贊譽辛棄疾此詞是“能品而幾於神者”,壹方面又說辛棄疾“非有意為之”。其實是說明辛棄疾在使用這壹系列典故時,並非出於炫耀才學的目的,而是在情動之際,不自覺地聯想到這些典故,又以壹種不自覺的方式將這些典故融入到作品中去,所以看不到其苦心經營、精心搭配的痕跡。但平心而論,辛棄疾並非真的“非有意為之”,只是“有意”而流於不自知,或者說他人難以察覺耳。楊慎《詞品》引用陳子宏評論此詞是“萬古壹清風”,也當是緣於這種感覺了。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