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简书电影
赖活和找死,哪个更需要勇气?│电影《远离赌城》

赖活和找死,哪个更需要勇气?│电影《远离赌城》

作者: 高浩容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19:44 被阅读29次

    如果有一天,你非常非常的沮丧,你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会怎么做?

    比较极端的作法,大概是自杀。

    也许会问,难道没有更极端的作法吗?

    说真的也有,比如杀别人。

    相较之下,自杀好像也不是那么糟糕的选择。当然自杀的地点要慎选,出租房的房东最怕房客自杀,要卖房的房东更怕。

    在台湾,「凶宅」必须列入房屋买卖的参考数据,不得隐瞒。过去就有房仲因为因为隐瞒对象死过人,属于凶宅,非但交易不成立,还可能遭遇民事赔偿。

    早在先秦,养生送死就是人间大事。

    孔子非常重视这件事,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子不语怪立论神,孔子并非从佛学或宗教的角度,强调处理死者的重要,而是从规矩的角度。

    这个规矩,我以为就是「活着」。

    活人才能讲规矩,死后的规矩,那不归活人管。

    就像沙特说的,人永远无法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死亡,因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活人永远不可能跟死者对话,生者与死者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活着的规矩,用现代角度也许就是「仪式感」。

    我大学合唱团有个学长,他非常有品味,一般人买西装,他订做西装,连袖扣都要量身打造。

    久而久之,那些成套成套的衬衫,他怎么穿都不对。

    这是挺好的一件事,一个人有规矩,哪天回头检视自己长期培养的规矩,就能重新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对某些人来说,活着建立的规矩,是为了体面的死去。

    对某些人来说,他活着要建立的规矩,无关乎体验。他要得很纯粹,仅仅是死。

    §远离,还是留下

    《远离赌城》(Leaving Las Vegas)是我前十喜爱的电影之一,尼可拉斯.凯吉凭这部电影拿了1995年的奥斯卡影帝,声名大噪,后来接了许多大片。

    该片的女主角、导演都入围了奥斯卡,

    近年凯吉拍了几部口碑很烂的电影,以至于年轻一辈没有机会见识到他当年傲人的演技。

    远离赌城的故事结构很简单,主角班(Ben)是一位影视公司的剧作家,他有酗酒的习惯,从影片我们没办法知道他为什么酗酒,只知道他应该有中度以上的抑郁。

    有可能他的妻子离开他,导致他酗酒,也可能因为他酗酒,所以妻子离开他。

    无论原因是什么,班的生涯就如悬崖一般,走向毁灭。

    酗酒影响工作,他已经成为公司的负担。

    老板是个老好人,他为了公司,必须把班开除,但他给了班一笔价值不斐的遣散费。

    班很感激老板,回家把妻子的照片、日记等纪念物,还有其他对他而言已经失去意义的东西,一把火全烧了。

    那一晚,班下定决心,他要带着所有的钱,到拉斯韦加斯,持续玩乐、喝酒,直到死去。

    班一直在喝酒,通常是喝伏特加。

    走路的时候,抱着酒瓶。

    晒日光浴的时候,抱着酒瓶。

    在赌桌上的时候,抱着酒瓶。

    他可以抱着酒瓶睡着,又抱着酒瓶醒来。

    他在赌城的街头认识了一位妓女席拉(Sera),两人有了奇妙的情愫,他们互相信赖,就像一对情侣。

    席拉劝班停止喝酒自杀的行动,但班拒绝了。

    席拉就像安宁病房的护士,班是癌症末期的患者。既然药石罔效,病人需要的除了陪伴,其实也没有更多能做的。

    接客以外的时间,席拉陪着班,看着他一点一点酒精中毒,濒临死亡。

    某天,重度酒精中毒的班,试着给自己打个飞机。此时,他基本连这件事都力不从心。

    这时,席拉跨在班的身上,帮助他进入自己的身体。

    没动几下,班死了。

    §天堂很好,但是狗屎

    这部电影的片名叫「远离」(leaving)赌城,但男主角从来没打算离开,他一心只想留下。

    可是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

    或许可以从原作的命运,去理解这个「远离」的意义。

    这部电影改编自欧布莱恩(John O'Brien)1990年撰写的自传小说,在电影拍完放映后,于1994年,因为重度抑郁所苦,自杀身亡。

    或许这就是抑郁患者最深处的矛盾心情,他们想要远离地狱,却又无可救药的拉进地狱深处。就像有条脐带连结他们与死神,如果死神要往暗处走,他们只能屈服。

    当然,也可能天堂太美丽,美丽的让人恐惧。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我们可能会退而求其次,舍弃所谓的幸福,栖身于短暂可见的快乐。

    于是我们就得不断的花力气和时间,去不断补充快乐的能量,以至于有天我们可能分不清,我们到底是在寻找快乐,还是在寻找毒品;我们是习惯快乐,还是沉溺于某种自我逃避的毒瘾。

    话说,就一位读了十几年哲学的人,我得说句自我矛盾的老实话:「哲学家说的话不要全信。」

    哲学家是人,哲学家会有软弱的时候,也会有偷鸡摸狗的时候,也会受到各种诱惑、欲望左右。

    比如沙特谈死亡,谈虚无,彷佛活着没有什么狗屁意义,但他连给西蒙.波娃一个承诺的勇气都没有,当然他活着的时候也没自杀过,沽名钓誉的事情也干了不少。

    当他把自己的作品《存有与虚无》和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并列,还说海德格是存在主义者,为此海德格还跳出来澄清说:「我不是。」

    相对沙特,我喜欢田立克(Paul Tillich)和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他们受基督宗教洗礼,相信良知、正义与爱。

    尽管活着总是有一堆麻烦,但并不是没有解答,所以沙特论述虚无,田立克写下《存在的勇气》。

    §结语:活着的必要条件

    所以同样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并非全然是悲剧的、负面的。

    正向的存在主义,如田立克、雅斯贝尔斯,综合他们的说法,活下去需要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意义感」,一个是「对生命的谦卑」。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当我们对生命谦卑,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有限的,包括我们对生命的掌握,并不像开车那样,打到哪一檔,就是哪一檔。

    生命会失控,因为那本就不属于我们,而是上帝。

    班的死亡,我以为他喝多了,喝到忘了上帝,忘了自己。

    当他以为自己一路向死,换个面向,只是一路步向更深的失控。

    重度酒精中毒,不只是生理上的酒精病态依赖,往往还有精神上的空虚、寂寞与对酒精带来的心理依赖。

    如果有一种药,可以像孟婆汤一样,让人忘了所有。

    或者像一种诚实药,让人喝了就能释放所有没说出口的话。

    这可能就是酒精,一个灵魂的出口,尽管那个出口,有人诠释是死亡。

    所谓活下去的勇气,就是我们找到了那个出口,不通过酒精或某种事物,推迟了死亡的脚步,因为世界上有值得我们活下去,好看到开花结果那天的美丽事物。

    也许是看着孩子长大,也许是看着耕耘的事业有成。

    也许,你该问问你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活和找死,哪个更需要勇气?│电影《远离赌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nh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