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齐僖小霸——齐僖公
公元前731年,齐僖公继位。僖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齐国成为区域小霸,被称之为“齐僖小霸”。其主要事迹在前文已经交待,与郑国在石门会盟,开创了诸侯会盟称霸的新形式。后来又联合鲁国、郑国,构成铁三角,伐宋、伐许。不过在历史上比他更出名的,或许是他的几个儿女。
1.长女宣姜
之前说过,卫国公子州吁及石厚杀死卫桓公,石碏大义灭亲,平定叛乱。州吁死后,卫国由州吁的弟弟晋继任国君,即卫宣公。卫晋在年轻时就非常好色,和自己的庶母私通,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卫急子,意思是急急而来的儿子,古人起名就是这么任性。在当时,这种乱伦的事情严重违反礼法,只好把小孩寄养在民间,等卫晋成为国君,才敢公开,并且立为太子。卫急子成年后,老爹卫宣公打算给他找个媳妇,就向齐僖公提亲,齐僖公决定把女儿宣姜(齐国姜姓,该女嫁卫宣公,取“宣”字,故名宣姜)嫁给卫急子。可能是使者太能说会道了,老爹卫宣公听完宣姜的容貌后神魂颠倒,就在淇水河边建了个豪华的宫殿,叫做“新台”。然后让急子出使他国,等急子回来后,媳妇就变成老娘了。没错,卫宣公抢了自己的儿媳妇宣姜,一千多年后的唐玄宗如法炮制也抢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宣姜虽然很心塞,但是也得认命,和这个糟老头子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公子朔。公子寿忠厚老实,和世子急子关系不错。而公子朔则野心勃勃,整天造谣说大哥急子要造反。终于,昏庸的卫宣公对急子起了杀心。卫宣公一面故意让急子出使齐国,一面暗中让一些武士扮作强盗,埋伏途中,吩咐说看到挂白色牛尾的船就动手(白色牛尾在当时是一种代表封国使节的标志)。不料,消息被公子寿知道了,他打算把消息通知急子,但是急子觉得虎毒不食子,也可能绝望了,不愿意逃跑。公子寿没办法,就把急子灌醉,将白色牛尾插到自己船头,代替急子。到了埋伏的地点,杀手只认牛尾不认人,就把公子寿杀了。急子酒醒后立刻赶到现场,但是为时已晚,大骂杀手,杀手当然不允许正主活着,就把急子也杀了。公子寿就这样成为了世子,不得不让人感叹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啊!
次年,即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公子朔即位,即卫惠公。但是由于公子急子、公子寿活着时深得人心,各有派系,为两位公子报仇而发动政变,卫惠公(公子朔)只得去齐国找他舅舅齐襄公(齐僖公之子)。后齐国介入此事,卫惠公复位,但是位置还是不牢固。最后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形成了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局面:宣姜本来就是要嫁给公子急子的,结果被老爹抢了,这么看急子是无福消受的,那就让急子的弟弟公子顽来消受吧。估计卫惠公(公子朔)郁闷了,现在应该是叫宣姜老妈还是嫂子呢?所谓的伦理道德,其实在黑暗、人性沦丧的宫廷中荡然无存,并且会愈演愈烈。
2.次女文姜
齐僖公还有一个女儿叫做文姜(姜为姓,文指该女很有文采)。当年郑国世子忽助齐北伐北戎,齐僖公一度想把文姜嫁给忽,结果忽觉得齐大非偶,也就是齐大郑小,不能靠老丈人而拒绝了。其实,我觉得是忽对文姜的所作所为略有所知而拒绝的。那就是文姜和自己的哥哥诸儿乱搞,没错,就是兄妹乱伦。据说文姜被郑世子忽拒绝后抑郁了,齐世子诸儿以探病为名,多次闯进闺房。有一次,被齐僖公遇见,僖公进行了批评教育,可能也察觉了奸情,就想把文姜嫁掉。当时鲁国国君鲁桓公尚未成婚,于是决定齐鲁联姻。按照当时习俗,诸侯嫁女儿国君是不会亲自送亲的,但是齐僖公为了结盟鲁国,违背礼制,亲自送文姜入鲁。话说鲁桓公也是通过杀了自己哥哥而夺位的。公元前722年,鲁惠公去世,太子允(即鲁桓公)年幼,鲁国大夫推荐公子息姑(母亲地位比较低,故虽年长但是地位不如弟弟允),息姑即位,即鲁隐公。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是鲁隐公为人忠厚,常说这个位子是弟弟的,一定要换回去。后来齐、鲁、郑一起伐宋,鲁国大臣公子挥(又叫羽父,公子翚)立了大功,找到鲁隐公建议他把允杀了,这样隐公的位置才会牢固。但是隐公拒绝了,并且说自己已经在菟裘修房子,将来好在那里养老送终。公子挥尴尬了,他觉得将来太子允继位知道这件事后肯定会算账。先下手为强,挥找到太子允说你哥哥今天找我了,让我杀了你,当然,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太子允感激涕零,双方一合计,反了,就杀了鲁隐公。公元前712年,太子允即位,即鲁桓公。但是其未向周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破坏。可怜隐公死于非命,若干年后,鲁桓公也因为文姜之故,死于非命,报应不爽啊!
3.齐僖公伐纪
纪国,姬姓,国都在山东省寿光县纪台乡南。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 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公元前707年,齐僖公和郑庄公访问纪国,居然想趁机袭击纪国,最后被识破而作罢。公元前699年,齐僖公联合卫国(卫宣公刚死,卫惠公朔刚即位,本在服丧,迫于压力不敢不出兵)、燕国再次攻打纪国。纪国无奈,只得向鲁国求助。鲁国不愿齐国强大而出兵。当时鲁国正联合郑国和宋国作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世子忽即位,但是公子突不服,给宋庄公许以重贿请其协助。宋庄公扣押了郑国大夫祭仲,逼迫祭仲改立公子突,祭仲只好答应。回国后祭仲告诉郑昭公(世子忽)实情,并且宋已陈兵边境,郑昭公(世子忽)逃到卫国。公子突即位,即郑厉公。宋庄公索要当时的贿赂,郑厉公(公子突)不愿给,请鲁国调停。结果宋庄公很不给面子,调停失败。鲁国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了,就联合郑国打算攻打宋国。所以纪国向鲁国求救的时候,郑国也出兵了,形成了郑、鲁、纪联盟;宋国觉得自己怨,被郑国耍了,被鲁国小觑,主动和齐国联合,于是形成了齐、燕、卫、宋联盟。但是很可惜,齐国败了,“齐僖小霸”的局面就这样结束了。在这场战役中,齐僖公的弟弟夷仲年去世。夷仲年之子名叫公孙无知,齐僖公很宠爱他,其俸禄、服饰、生活待遇都和太子同等,这也为后来的齐国内乱埋下了伏笔。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再次突袭郑国,郑国大败,不过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同年十二月,齐僖公病逝,其子诸儿即位,即齐襄公。
齐僖公之名虽然远低于郑庄公,但是不可否认,齐僖公还是很了不起的,使齐国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为后世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汉东小霸——楚武王
楚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据说其先祖鬻熊(Yù Xióng)投靠周文王,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师(官位,祭祀时持火之人),后来在武王伐纣时出过力。到周成王时,追封功臣后裔,他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国力强盛。周昭王时,约前977年,周昭王伐楚,结果全军复没,周人模糊地说“南巡不返”。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这就是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经此一战,楚国不再臣服中央。熊绎下传四代至熊渠时,楚国称王。这也就是其他诸侯一般叫什么公,而楚国一般叫什么王。到等到周厉王时,厉王比较暴虐,熊渠认怂,自动去王号。又传几代后,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弟弟熊通杀了他的儿子而称帝,即楚武王。楚武王继位后,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给楚国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
网上一直有一个段子: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很多人据此说楚国真不要脸,以蛮夷引以为傲。其实不完全如此。楚武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706年(周天子被楚庄王射了一箭的第二年),楚国为将势力扩大到汉水以东。决定拿汉水以东最大的国家—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开刀。在开战之前,假装和谈,随国派少师主持。楚国大臣斗伯比建议楚武王隐藏自己真实实力,楚庄王故意挑一些老弱病残来欢迎少师。少师果真上当要出兵,但是大臣季梁比较明智,劝阻随侯,随侯害怕而不敢出战。于是就出现了这一幕,随说我没罪,楚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看,楚武王的意思是要求“尊吾号”,即让周天子封自己为王。随国迫于压力,只得向周天子提出这一请求。可是这件事很奇怪,周天子也是王,楚武王也是王,为何要奏请周天子呢?况且,周天子也不会允许有一个新的中央政府成立。果然,周王朝拒绝了这一要求。楚武王大怒,说周王算什么东西,我想当王,我自己当。于是自称为王。周桓虽然很恼火,但是也无能为力。后来随候只宠信少师,斗伯比建议出兵,果然少师还是之前的感觉,觉得楚军不堪一击,因轻敌而大败。后来楚又先后攻打巴国、邓国、郧国、绞国、罗国,终成为汉东霸主。
公元前690年,周天子召见随侯,责备他奉楚国为王。随候夹在中间也很委屈,你又不能保护我,我能咋办啊。但是天子的话又不能不听,对楚国逐渐疏远了。在楚国召集的封国会议上,其他小国都到了,唯独随国未到。楚武王很生气,你小子敢背叛我,打!结果这也是楚武王最后一次出征,死在了途中,秘不发丧,楚军和随候签订合约,大军渡过汉水后发丧。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
古语常说:"大霸不过五,小霸不过三"。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构成了春秋早期的三位霸主,绘制了公元前八世纪的历史,史称“春秋三小霸”。我们对公元前八世纪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