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律可以用话语描述,但用话语描述出来的规律,不是规律本身。人事物的名字能用声音表达,但用声音表达出来的人事物,不是人事物的本身。
天地万物原本没有名字。天地万物有了名字,认识起来就方便了。人处于无欲无求的状态,才容易发现世间的奥妙。为掌握更多知识主动去发现,人就能看见人生路及路边景象。掌握人生道路及路边景象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第2章
天下人都知道为了美而美,不美;为了善而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面对此情此景,圣人做事不求回报,用心教育不求结果,即便看见世间万物改变了,也不会推卸责任。
学习,有知识不据为己有。教育,不为展示而逞能。创造知识不居功自傲。求成就,不求功名,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三章
不求最好、与世无争、不贵物品、人就不会偷盗。没有欲望,人心就不烦乱。克服烦乱,圣人会用虚心、实腹、弱智、强骨的办法去克服自己的欲望。不为出风头而去做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事,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万物产生皆有源。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博大精深,研究不透,使用不完。在规律面前,人无论兴亡成败,规律该在哪儿还在哪儿,该什么样还什么样。我不知道规律来自哪里。好像它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
第五章
天地不怕寒来暑往。圣人不怕生老病死。天地间,规律尤如自然之肺,看上去是空的,但动就出气。而且,说多了气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自然是思想的源泉,思想是天地的根本。思想连绵不断,自然不会枯竭。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不自生,所以长生、长久。圣人走在前面,无私探索,可成就其有私的地位。
第八章
最好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应该像水一样,它能往低处流动,形成滋养万物而不争功的品格。和水一样,人就应该做一些别人不喜欢做的事,以便发现更多道理。住的好,人会有好心情。和说话温柔的好人在一起,有目标、有方向,人就容易传递正能量。为人不争,人就不会忧愁。
第九章
有钱不要乱花。钱多不如够用。用锐器防身,不一定保住性命。金玉满堂,不一定持久。富贵骄横,会自找麻烦。功成身退,当是天道。
第十章
灵魂能离开肉体吗?凝聚精神力量和凝聚婴儿成长所必须的物质能量一样吗?认识不清楚,人的心里能没有迷惑吗?热爱百姓、治理国家,打开感官学习,没有教育不行。
有教育,通天晓地没智慧能行吗?生养灵魂,生下来的灵魂,人不能占为己有。人有了灵魂,也不要自恃、自高和自傲。灵魂比肉体高贵,不能任人宰割。让灵魂得以成长的路叫道。让灵魂得以健康成长的精神收获叫德。道德是人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在经历成长过程中的收获。
第十一章
一个车轱辘有卅根辐条。辐条没用,但做车轱辘必须有辐条。用粘土烧制陶器,陶器中间空出来才会有用。建房屋要开门窗,门窗对房子来讲没用。可建房子没门窗不行。明白了以上话语,你就能明白道德如同辐条、中空、门窗一样,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十分有用的部分。
第十二章
人世间,五颜六色的闪耀会让人眼花瞭乱。五音蹦发出的轰隆会让人耳聋。酸甜苦辣咸会让人爽不绝口。骑马驰骋在狩猎场上,会激荡起人们发狂的心。做人、治国,不以得到不该得到的财物、不以填饱肚子为目的,而以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为目的。
第十三章
精神上,人被宠和被辱都会受惊吓。对待心灵,惊吓也是病。防止生病,当知被辱会降低人的自我感知能力,会让人收获宠辱皆惊恐的症状。
物质上,担心身体因病消亡是人惊慌和恐惧的原因。没有身体,人还恐惧什么呢?以身为天下,有能力从自身感受感知天下,人就有能力治理天下,而这就是以德治国。
第十四章
人用眼看不见道德会发出“夷”的疑问;用耳朵听不懂道德,会发出“没听说过”的感慨。道德在手里抟不圆,就会怀疑里面有秘密。道德无色、无声、无形,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模糊量化地称之为“一”。“一”以上不犯错误,“一”以下不犯糊涂,“一”就会像绳子一样(却又不能说它是绳子)成为一种标准。
道德标准没有状态。景象似无似有一闪就过。迎面碰到,你看不见它的头。侧身走过,你看不见它的尾。拿上古的规律驾御今天的生活,人类发展离不开道德。
第十五章
道德的微妙见解难用语言表达。表达出来也高深莫测,难以听懂。其实不是不懂,是因为强迫改变了人的心情。
对待道德,谨慎如冬天涉水;畏惧如提防围攻;恭敬如对待宾客;离散如冰雪消融;敦厚如雕琢之木;宽阔如高山峡谷;浑涌如污浊之水。浑沌、浑浊才能清澈。心静下来,会像水一样由浊变清。育德有助人头脑的清醒与清静。
道德源于运动。运动产生思想。有思想,不自满,谦虚谨慎。有了新思想能摒弃旧思想,道德就能产生。
第十六章
谦虚谨慎,一心一意感受世间万物的存在,人会有德。反复观察,真真切切分析芸芸众生的成长,人会看见道。
道是人事物的足迹、规律规范和轨迹。寻找、发现和掌握它,不变是世间万物自然呈现出来的状态。了解、认识、知道这种状态,人会变得精明、高明。不了解这个状态,擅自作为,会给人带来凶险。
知道常态下的道,道对谁都公平。公正、公平构成完美世界。完美世界构成整个宇宙。
就整个宇宙来说,天就是道,有道才长久。坚持天道,置身心于天道中,身心就不会危险。
第十七章
最高统治者没有天道的想法。不愿意发现、赞美、亲近道。不敬畏道的存在。就会轻蔑道。
不信道,就不会用道。信、用不足,就会产生信用危机。有信,用,话说到,事儿能办到。说到做到,用话去驾驭人,被驾驭的人会说:“这事我们能做到”。
第十八章
大道废除会有仁义出现。智慧出现会有大伪混杂其中。六亲不睦会有孝顺、慈祥的面孔出现。国君昏庸,天下大乱会有忠臣出来保护国家。
第十九章
断绝崇拜权威的念头,不迷信任何人,老百姓能获利百倍。断绝相互牵挂的想法,放弃应该和必须的要求,老百姓会恢复忠孝仁慈的心。断绝投机取巧的机会,抛弃因侥幸心理获利的想法,偷盗自然会减少。以上三方面如果人文的还不够,需要补充些什么的话,“看见白色,就应该想到朴素生活;减少私心,就应该少些欲望;终生向学,就不会忧愁”是应该补充的内容。
第二十章
真理与谬误相差多少?真善美与假恶丑又差在哪里?人最怕什么也不怕。浩瀚的荒漠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啊?众人都喜欢凑热闹,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去登高远眺。唯有我愿淡泊恬静地思考。
我就像一出生就被遗弃船上的婴孩,愚蠢的心灵混混沌沌。世人都明白的事惟独我昏昏沉沉。世人都清楚,惟独我蒙在鼓里。众人都有远大理想,惟独我冥顽不化、鄙陋寡闻。
沉静像地平线上的大海,飘动起来不会终止。我和众人不同的理由是推崇从道中获得营养。
第二十一章
以空为德,无物而不容。符合规律(道),才可付诸实施。规律和物体一样,以恍惚的形式存在。恍惚中,里面有万物的景象。惚恍中,里面有万物的本性。意识深远,冥灭自性,里面有精华。精华很真实,里面有信仰。
自古至今,只要万物有名字,我就可以用它描述看到的一切。不然我凭什么了解和认识世界呢?
第二十二章
会拐弯,人才能变完美。把弯曲调正了,人会变正直。置身恶劣环境,人更容易满足。摒弃旧的观念,人更容易产生新思想。集中在一个地方钻研,收获的概率会更大。钻研的地方越多,迷惑就会越多。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圣人往往都是一个方向上的圣人,他们会在这个方向上做天下人的榜样。
人只要不自持己见,更容易明白事理。只要不自以为是,更容易彰显自己的才华。只要不自负蛮干,就能获得成功。只要不自认为圣贤,就能成为领袖。做到与世无争,天下就没人与你争。
古人说“曲则全”不是虚言,做到了,天下将归他所属。
第二十三章
少发号施令才合乎自然。狂风不会刮一上午。骤雨不会坚持一天。大发雷霆是天地的杰作。天地狂暴尚不能长久,又何况人呢?
从事道的研究,喜欢与同道在一起。从事德的研究,喜欢与同德在一起。啥也不是,喜欢与啥也不是的人在一起。
同道快乐。同德快乐。同失也快乐。诚信不足,不同类的人感受不到另一类人的快乐。
第二十四章
抬起脚后跟儿站着,人不能久立。跨着腿走路,人不能久行。坚持自我成见,人不明事理。自以为是,才能得不到彰显。蛮干会无功而返。自负成不了气候。和这些人走在路上,日后必成累赘。如果选择不和这些人在一起,有道之人是不会这么选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体比天地出现的早,它寂静无形,独立存在,永恒不变,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可以当做世界起源的根本。
我不知道这根本是什么,于是就取了个“道”的名字,叫大道。大的意思是遥不可及,它的过去和未来无比深远,且可以周而复始。道伟大、天伟大、地伟大、人也伟大。人在其中所占的这个伟大尊循于地的伟大,地的伟大尊循于天的伟大,天的伟大尊循于道的伟大,道的伟大尊循于自然的伟大。
第二十六章
稳重是轻飘的基础。宁静能控制烦躁。圣人天天坐豪华马车,奢华生活,也能像燕子一样处于无我的状态。怎奈有万辆马车的君主,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长此以往,轻则失德,重则失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动的人不留痕迹。善说话的人不受人以柄。善算术的人,用不着算数工具。善闭关的人,不会让人找到开门的关键。善捆绑,找不到结扣,就解不开绳索。圣人善救民于水火,就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人。善救世间万物,就不抛弃、不放弃任何物体。教育要传承以上规则和理念。
善做人的人不善做老师。不善做人的人善于爱护环境。不尊重老师,不保护环境,有智慧也会因为“脑子灌水”而迷身其中。处理人事物的关系,奥妙就在其中。
第二十八章
女知男,男守女,世界才会发展。世界上有生命繁衍,物质离不开精神。
回到源头看成长,白天干活晚上睡觉,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精神守护,生命会回到无头无尾的状态。
生命的价值在于知荣辱、守谦卑、虚怀天下。虚怀天下,精神充实,返朴归真,朴实会成为工具。圣人用朴实做工具当官可做领导,保护百姓有能力定制度。
第二十九章
用以上思想治国,我看到的无可奈何是不会用道德这个神器。当然,人不可能都会用道德。用错道德,那是没用对地方。
物体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对待精神领域里的工具,圣人的做法是克服极端思想,去除不切实际的奢望,不做过度要求。
第三十章
用道德左右人的三观,不是用武力征服天下。它的好处是容易看到效果。
有军队驻扎过的地方,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大战之后必有凶年。用道德,把握结果,适可而止,不敢用武力强取。
达到目的,不自持,不自负,不骄傲,不得过进尺,不肆意逞强,事物发展到壮盛就开始衰老,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遵循规律,事物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好军队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你可以不这么想,但有道之人不会不这么想。君子养兵贵在练斗志,用兵贵在保生命。
军队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工具。不得已而用之,斩首偷袭为上。赢得胜利不是最完美的结局。
用战术赢得胜利,乐于杀人的刽子手不可能一统天下。
喜报能鼓舞士气,恶迅会促人思考。偏将治军崇尚阵上拼杀,上将治军崇尚阵前谋略。说话视死如归,面对阵亡将士,用悲痛和胜利缅怀他们,是对他们的最好尊重。
第三十二章
规律处于无名状态,淳朴且小,也没有力量能臣服它。王侯按规律治国,万物必将归顺于王侯。
天地合在一起,天上会下雨。百姓不能命令老天爷下雨,只能看天吃饭。
治国,定制度要有名字。有了名字,人就能知道这个制度,利用这个制度,人就没有危险。规律对天下来说,就如溪水与江海的关系一样。
第三十三章
了解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精明、高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人更坚强。知道满足,人更富裕。克服困境、勇敢前行,人更有志气。不迷失方向,人走得更长远。人死了,精神可以永留存。
第三十四章
规律可左右万物,能恃侯万物生长。它不辞辛劳,功成而不图名就,养育万物,而不图主宰。在没有把握规律的情况下,如果还能小有名气。把握了规律,万物归顺,就会有大成就。圣人不以成就为目的,而以把握规律,就成伟大目标为目的。
第三十五章
按规律做事是天下人的向往。和自然和平相处,人自然就安详、快乐、富足。有此景象,过客就能自觉留下来。
道德说出口,平淡而无味。用心看,不一定看全;专心听,不一定听懂。道德这东西,无论你看见、听懂多少。有多少就用多少。只要用,人就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道德有收敛必有伸张;有削弱必有加强;有废除必有兴盛;有剥夺必有坚持。用道德做工具,其微妙之处是柔弱胜刚强。这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做为国之重器,治国离不开道德。
第三十七章
人有了道德,世间就没有做不了的事儿。王侯有道德,万物能归顺。有道德而不归顺,可用“无名之朴”去克服。用“无名之朴”还克服不了,可用无欲让它静下来。静下来,天下自然安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