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看与文物有关的电视剧,我猛然想起已经多年失去联系的史玉琢先生,她是大学给我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老师,我怎么可以忘记她?!



二十多年前,她还年轻,五十多岁,不像著名的大学教授,不像大学者专家,像普通的邻家阿姨。每次上课,必定学生爆满,史老师站在讲台上,像说书艺术家刘兰芳的嗓音,“大珠小珠落玉盘”,音韵铿锵,掷地有声,好听极了。她是沈从文先生的弟子,她是那本厚厚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主编,她是多次去过重大考古现场的专家,她又是无数次带学生去博物馆讲课的热情导师……她对文物的熟稔研究是多方面的,深入执著而持久。她给我们讲述艺术史,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和在场听课的同学们,每到精彩处,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她是我们学生心中的女神!
听史老师的上课,我的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点,为了记住,我不得不把知识点串成五言与七言绝句,给那些日常不用的古奥字与词语标上拼音以防读错。到考前我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一张薄薄的纸,最后扫几眼就可以安心进考场。我投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去学习这门课。
遇到史老师是2000年的春天。多年后想起她,窗外到处是迷人的新绿与清脆的鸟鸣。头发乌黑,戴着眼镜的史老师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又亲切又美好。史老师的课,仿佛时空隧道,我跟着史老师到久远时代去探索古文明。一切都那么生动有神,一切都那么历历在目,一切都那么令人着迷。大学时有的课上过,只是上过,为了分数没有太多热情,而史老师的课,上过之后,可以终身难忘。
因史老师,我和同学跑去她常年研究文物的地方,中国历史博物馆看展,从远古的展馆慢慢地走到近代和现代,好像在穿越古中国漫漫的文明史,震撼和感动难以言传。史老师说这里她来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展品放置的微小差错,她也一眼就能指出。那年夏天,她又推荐我们去故宫博物院看展,记得那天先是微雨蒙蒙之后变成大雨倾盆,故宫寂寥恍若回到百年前。我独自撑着伞,走一个古庭院,又一个古庭院……脑子里回响着史老师给我们讲述她年轻时代,因补充教学需要的图案资料,她长年累月独自在这里临摹织物上的图案,当时是自然灾害时期,她怀揣俩玉米小窝头当一天的饭,冬天滴水成冰,依然画到忘我的故事。当年马王堆汉墓出土时,她是到达现场的第一批北京专家之一。关于那件极为珍贵的素纱襌衣,该衣长1.28米,重量仅49克。她动容讲述素纱禅衣被盗之后毁坏再也无法复制到当年水平的重大悲剧,听者无不扼腕叹息,以此激起我们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热情。
因史老师的影响,我开始喜欢上各种博物馆,喜欢欣赏陶瓷,喜欢欣赏古物,直到今天。2004年,在首图遇到她讲座的海报,特别惊喜,可惜讲座时间已过,没有与史老师重逢。
这个月因看与文物有关的电视剧,我的记忆忽然被重重敲响,网上到处找她的消息。找到她讲座的短视频后,史老师已经70多岁,惊讶地发现我和她分开已经二十年。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她的声音,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她上了一点年纪,但依然热情慷慨,她的金石之音,依旧从前,我的感动波涛汹涌。
2016.8.20,她的学生们在教师节为史老师执教55周年庆贺,现场史老师以"海昏侯考古发现”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再回课堂。报道里有多张现场图片,多年不见,她还是那么熠熠生辉。

这是一次神奇的网上重逢。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我依然找不到她的手机号,无法向她问候与致敬,心心念念,唯有祝福,愿敬爱的史玉琢老师健康长寿快乐!
2020.8.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