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22575/b346917d9f9fdd46.jpg)
文/跟谁学
上个世纪60年代,加拿大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出了一本名叫《彼得原理》的书,奇迹发生了。
大家对管理学书籍印象大概是枯燥乏味,可读性差,然而《彼得原理》却霸占畅销书榜首位置长达20周之久。更要命的是它至今仍在大卖,到今天它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了许多大学的必读书籍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学者们研讨的重要对象。到底是什么“神观点”能受到如此追捧?其实彼得原理说起来非常简单——在层级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升到不胜任的位置上去。
理解这个观点,还是先举个例子吧。
一名销售员因为业绩突出被提拔为销售主管,带一个小团队;在主管位置干得也有声有色,被进一步晋升为销售经理,管一个大团队;在经理的位置上也屡建奇功,再一次升职,当上了公司的销售总监,掌控整个公司的销售。但在这个时候,你很有可能发现自己干不来。也就是说,你也许是一名优秀的经理,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总监。
彼得原理的精彩之处,除了理论本身外,由此而来的各种推论也值得细细品味。推论一:你自己,很有可能已经不胜任了;推论二:你的上司,很可能也是不胜任的;推论三:公司的每个位置,最终都趋向于由不胜任的人来担任……
显然,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不太愿意接受彼得原理的,因为人习惯高看自己一眼,总觉得自己肯定是胜任的,是个例外。不过,遗憾的是,例外总是极少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分母。
当你升到一个新岗位上,是不是会有无所适从的惶恐,这就是不胜任的表现。当你接手一个新业务,是不是感觉无从下手,这也是不胜任的表现。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上级什么都不懂,就会乱指挥,这就是上级不胜任的表现。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公司的高层也会做出让人失望的决策,这就是领导者可能不胜任的表现。说到底,随着公司的发展,最终公司里的每个人很可能都是不胜任。
不胜任并不可怕,因为人人都有可能不胜任,可怕的是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持续学习的原因,因为你总有不胜任的那一天。或许,现在的你已经不胜任了,还不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那就真危险了。
大家所说的成长,不就是从不胜任到胜任的过程吗?这个转变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学习外,难道还有第二条路?
人们为什么推崇勤奋工作的员工,就是因为下属的勤奋会让上级早日达到胜任的标准,一旦上级胜任了,就有很大的可能被调到更高的职位上去,下属才有上升通道。说起来有点功利,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比如你是生产线上的工人,你工作努力表现出色,导致你们组在全车间取得第一,那么你的组长很可能就会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你也就有机会当组长了。
所以,要容忍下属的失误,引导他们向前走,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不胜任的;要帮上级排忧解难,达成他们的目标,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不胜任的。从不胜任走向胜任,就是成长的历程。人是最喜欢挑战的生物,当你在某一个岗位上胜任了,就意味着你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不胜任的岗位,这是一个成长的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