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 木箱重庆市连载小说
街坊邻居是一种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2捡碳花

街坊邻居是一种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2捡碳花

作者: f28dc5f1e65f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22:28 被阅读723次

石桥铺的故事(十二)
捡炭花
文 王忠平 图 周巧煕

周巧煕 (2).jpg

“提篮小卖拾煤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一段唱词。这对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身的人来讲都是耳熟能祥的。对此,我更是分外熟识,印象深刻。

记得在1972年末,我在冶金地质602队年度总结大会时举办的各单位文艺汇演时,我们机修厂代表队就表演过这一京剧片断。而我在剧中扮演李玉和这一形象,并演唱了“提篮小卖拾煤渣……”这一段唱词。然而,之所以几十年来未曾让我忘却的,并不是这段京剧唱词,而是在那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曾亲身经历的“捡炭花”(拾煤渣)。

1960年到1961年期间,我在陈家坪工联小学读六年级。“三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物质极度匮乏,几乎所有生活物资都是限量供应。包括粮、油、肉,就连烧的煤每人每月也只有30斤的定量。当时我家四口人,每月定量是120斤无烟煤,还要自已设法从石桥铺街上的煤站挑回来,然后加上黄泥,水,做成煤饼,晒干后烧。因为定量低,每月到最后几天总是不够烧。夏天还好点,一到冬天,烧水,煮饭就更不够烧了。于是,正在读小学的我们就承担起了到处捡炭花弥补煤不够烧的困难的担子。

我们针织厂大部份男孩子都参加过捡炭花的大军。平时我们利用星期天,相约几个同学到针织厂、水瓶厂背后的锅炉房外捡。

那时每人提个小竹篮,右手拿着用8号铁丝弯曲成的铁夹子(这是捡炭花必备的利器,十分珍贵,因那时找一段8号铁丝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们往往是清早出门,中午回家,半天多时间,爬在锅炉房外由废弃的煤甲子,煤灰堆积而成的大陡坡上,仔细寻找那些渣灰中尚未燃尽的炭花(学名叫二炭)。半天能捡上几斤(也就是平平一竹篮)就是相当不错的收获了。

但这只能算小打小闹,真正的大行动则是在寒暑假中远赴大渡口重钢耐火砖厂捡炭花。从陈家坪到大渡口区重钢耐火砖厂,横跨两个区,要途经九宫庙,新山村,然后跨过公路沿着近200多米的大下坡道,才能到达重钢耐火砖厂,行程大约30多里。对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小学生来讲,空手步行就要3个小时左右。

去重钢捡炭花一事,开成是倡导者,而川河最积极,亚明兄则是带队人。儿时的伙伴是很讲团结,重情谊的,虽然我们长大后由于机缘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但我们曾经是同学,是伙伴,这份情谊是一生不会忘却的。

我们第一次去重钢“捡炭花”是在61年7月初暑假期间,参加人员有同班的亚明、开成、川河、纯作、潘三和我共六个人,是头天傍晚吃过晚饭就出发的。大家每人背着背篼,带着干粮(馒头、饼子,这是第二天早上的口粮),还带了一个搪瓷口缸,用来晚上烧开水喝。还有一条毛巾用来擦汗和垫在肩上的。

去时大家十分轻松,兴致很高地向重钢出发,一路上摆不完的龙门阵。有摆头天晚上看的电影,有摆前两天去石桥铺赶场买了啥子东西的,说起来有盐有味,十分开心。大家对长途奔袭去重钢捡炭花也充满好奇和憧憬,很是期望能满载而归,沿着针织厂后面的乡村小路说说笑笑,连走带跑,花了大约两个多小时,赶在天黑之前,如期到达重钢耐火砖厂车间外的锅炉房旁。砖厂的车间是不能进去的,我们捡炭花只需守在出煤渣的锅炉口旁就可以了。因为烧锅炉要三个小时左右才出一次渣,所以我们赶到厂区后,就自觉地每两人一组守在一个炉口旁,利用未出渣的空暇时间先歇口气。

等到半夜,锅炉工人要出渣了,我们死死地守在炙热的炉口旁。当烧锅炉的工人用长长的大铁钩清除炉膛中的废渣时,我们赶紧用铁夹子把那些顺着煤甲子带出来的,暗红色的小块的未烧尽的炭花(二炭)扒到自己的身前。这时谁也顾不得热、烫,通红的煤渣(又称煤夹子)有好几百度的高温,直烤得人满脸通红,浑身发烫,满头汗水往下流,湿透了衣裤。而大家也顾不得这些,抓紧时间从煤甲子堆中扒拉炭花,这时最危险的就是炭花溅起来了,由于有的炭花胶结在煤甲子上的,得用力把甲铁夹子往下扒,用力小了不管用,而一旦用力过大,通红的炭花就会溅起来,无论是碰到手上或脚背都会烫起一串水泡,令人痛不堪言。那时又没有烫伤药膏,只能用冷水冲一下,降降温,抑制一下疼。但为了能多捡一些炭花,谁也舍不得浪费时间,赶紧又去炉口旁捡。凡是参加过重钢捡炭花的,几乎个个都有被烫伤的经历。然而一次出渣不过20来分钟,收获多少就看自己的运气了

工人们出完渣,往炉膛中加好煤去休息时,我们就开始整理自已身前的这堆煤炭花,把无用的煤甲子选出,把未烧尽的炭花铺开冷却,大约一个小时后,把已经冷却的炭花装进自己的背篼中。然后就近坐在地上休息,等待第二次、第三次的出渣。同伴们在捡炭花时也要互相协作,歉让,好让大家都能有差不多的收获。

整整一个通宵的奋战,每人差不多都能捡到一平背篼的炭花,约有20到30斤。这时要是那个同学俭得少了些,大家都会主动地匀一些,捡得多的会主动倒一些给少的,起码也要让他能有一平背篼的炭花。为了保证大家都能达到一定的数量,所以在捡炭花时,不管那个捡够了自已的,也都要尽量多捡一些,以备给捡得少的同伴。这基本上是一种默契,因为来一次重钢不容易,如果谁因为捡得太少而难过,大家也都不会开心。

到了第二天清晨,把最后一次出膛的煤渣捡完后,才抽时间把带来的干粮烤热,再在通红的煤夹子上烧一缸子开水,就着草草打理早饭,大家也饿惨了,狼吞虎咽把干粮咽下肚皮。这时天也大亮了,太阳早早地登台亮相并开始发威,大家一声吆喝,便背上装满炭花的背篼开始了艰难的返家行程。

回家的路上没有来时的说笑了,沉甸甸的背兜压在肩上,我们一声不吭,头顶烈日,一边走一边找树荫歇气。

回程最大的难关有三个:一是路途太远。近三十里山路啊,坡陡路窄难走,大约要走四个小时左右。一出重钢耐火砖厂就是一个200多米的大陡坡,一直要背着沉重的背篼爬上新山村的公路。而后是漫长的乡间小路,一直往下坡走,从新山村经九宫庙直到针织厂后的山沟中。然后是一个小上坡到针织厂大门外的公路上,最后才是沿着厂外工人们上下班的乡村小路回到家宿区。

第二则是烈日的暴晒。重庆是全国闻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夏天的高温,烈日让人生畏。尤其是7月进入三伏天后,日均气温大多在37、38度左右,有时高达40多度。特别是中午,太阳更毒,晒得人头皮都火辣辣的疼。

第三是负重。背着沉重的背篼,顶着烈日,长途爬涉,何其辛苦,实在是对我们这群细皮嫩肉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的极大考验。一路上,背绳磨红了双肩,后背。汗水也湿透了全身,磨红的皮肤被太阳一晒,汗水一浸,全身都火辣辣的疼。我们谁也不愿意丢掉一粒炭花以减轻重量,这是我们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哪里舍得!哪怕是遭到我们降临人世以来在体力,耐力,意志力方面最大的冲击!

好在我们是一个群体,是一群友谊和感情至深的小伙伴,“亲卫亲,邻卫邻”,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相互关照,相互鼓励,咬紧牙关,毅然坚持一步一步负重前行。由于体力强弱的差异,每个人走的速度也不一样,虽然个个都想早点回家,少受一点烈日的煎熬和折磨,但是,走在前面只要一看到后面的拉下太多,就会主动停下来等一下。如果看到有人实在坚持不住,速度太慢,有人就会放下背篼,走回去接一下,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在路上有谁太累了想休息,只要喊一声“歇口气”,所有的人都会停下来歇气。休息好后再出发。

由于太阳太毒,大家只好把打湿的毛巾盖在头上,一来遮阳光,二来擦汗水。我们那时的模样,真有点像后来的电影《地雷战》里那个鬼子进村偷地雷的形象,只不过那时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演。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当时流行的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台词:松井的队伍,嘎嘎叽!引来大家一阵大笑,多少也减轻了身上的疲劳。用现在流行的语言叫做“疼并快乐着”,这支几乎要被拖垮的队伍才重新恢复了生气。就这样依靠群体的力量,我们终于顶着烈日走完了这近三十里的艰难路途。

记得一回到家,全身都软了,力气也用完了,成功的喜悦也挡不住浑身的疲惫,酸疼。先用温水匆匆洗个澡,囫囵吞枣地喝碗绿豆稀饭,就倒在床上酣然大睡起来,直到晚饭时也不愿起床。趁我躺在床上睡觉,我奶奶就用凉湿毛巾敷在我肩上,背上,降降温,减轻那火热的疼感。看到孙子这样一副惨相,奶奶止不住地掉下心酸且心疼的眼泪。

虽然这种“长途奔袭”的捡炭花行动只进行了三次,但却多多少少解决了家里全年煤不够烧的困难,凭着这样一股拼劲和亡命精神,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终于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古人云:“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至今想来,时备辛劳,艰难困苦何尝不是对我们意志和品质的磨砺和提升,何尝不是我们人生途中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积累和宝贵财富呢?我们陈家坪许多同时代的同学和伙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磨难。
朋友们,让我们在享受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把它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传家宝留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去慢慢领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石桥广角:@雨点·庞国义 《捡炭花》作者等6名小朋友的坚韧不拔和团结友爱让我非常感动。当年我妈妈住重钢跃进村,曾向这些捡炭花的小朋友买过炭花。文中描写的捡炭花的小朋友形象,正如我所见,写得逼真。

    以上是重庆大学老校友群光光水牛的评论
  • 龚明_383b:写得好,儿时的伙伴有友谊有友愛有友情。
  • 3aa36ff01524:我捡碳花沒经历过,但上小学后割牛草,敲石子卖这些事还是经历的,我们这一辈人吃得苦和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
  • ca6847e30820: 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了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有人说石桥铺的故事,就是说的石桥铺老街的故事,其实不然。这个故事的讲述人王中平大哥,就是陈家坪的人。按照当年的地域划分,整个石桥铺包括陈家坪,巴山,白马凼,歇台子以及石桥铺老街。
    f28dc5f1e65f:@小林_b05c 对的,这么一提醒想起来了,一个街道办事处管得有点宽,要管好大一片,这一片内有好几条街。

本文标题:街坊邻居是一种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2捡碳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zr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