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铺的故事(八)
辉煌的光焰
——忆我的老师郑运瑜
万吉群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这是蜡烛的精神与特色,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情怀,也是石桥铺中学(现“渝高中学”)郑运瑜老师一生的光辉写照,她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3539698/e40b91acd1ac9294.jpg)
我是石桥铺中学初64级4班的学生,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在石桥铺中学读书时,郑老师教我们的几何课。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住在离学校要步行一个多小时路程的边远的农村——二郎。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煮好一家人要吃的稀饭,再装一些在一个大瓦罐里,边吃边走去上学,仍旧免不了要遭迟到。
我不好意思进教室,常常躲进厕所或其他无人的地方,等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一片混乱,我才偷偷地溜进教室,准备好下一节课的东西。但是如果是郑老师上第一节课,我就拼命地朝学校赶,因为我特别喜欢听郑老师上课。她常常在早读前就站在教室门口,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如果发现错误立即指出,如果有的问题比较典型比较集中,她马上就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使我们很快接受到正确答案并牢牢铭记于心。
记得有一次我起来晚了一点,慌慌张张赶拢学校,郑老师已经在开始上课了,我只好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哪知道她站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时,一调头就发现了我,我心里一下子紧张得不得了。郑老师立即转身走到教室门口,叫我进来到教室里坐着上课。并说以后迟到了就直接进来,还宣布家住二郎的同学允许八点钟到校,以后凡是她上课,一律不关教室的门。这样,我若是迟到了,就趁她板书或指导别的同学作业时,迅速闪进教室内坐好,悄悄拿出书本,仔细观看黑板上的板书,酝酿着怎样完成作业来。
中午,我们住家远的同学都是自带的饭菜,在伙食团加热后,端到教室里吃。郑老师也端着饭碗到教室里陪着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饭后马上给我们辅导作业,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下午放学后做清洁,她还常常到教室里来帮我们一起传放板凳,叫我们早点离校回家,说你们住得太远,不然天就要黑了。原来她曾经下放到二郎的黄泥乡小学教过一段时间的书,知道那一段路有多远,有多么的难走。当时我还不知道郑老师背着那么沉重的政治包袱,只是深深地体会到郑老师那慈母般的情怀,她关爱学生胜过爱护她自己,这样的好老师到哪里去找!
人的一辈子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更新的过程。由于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我无法继续上课完成学业了。为了解决家里缺煤生火煮饭的问题,我不得不到中梁山一带去拣煤渣,于是我辍学了,尽管我是那样的留恋学校,那样的不情愿,但生活迫使我不得不离开学校。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我常常想起校园生活,想起慈爱的郑老师,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命苦,我不甘心啊!
按照学校规定,迟到旷课达到三分之二就没有资格上学了,我已经绝望。可是万万没有想到,郑老师像救命的菩萨一样神奇地出现了,她亲自来到了二郎,找到我的家,找到我的父母,力劝他们同意让我继续上学。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呀,父母亲被郑老师的热情所打动,他们宁愿自己多吃苦,多受累,也要保证我继续上学,这一决定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校园,拿起久违的书本,坚持一边帮助家庭克服生活困难一边努力学习,完成了初中学业。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得了99分,被重庆二中录取并进了尖子班,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对我这个几乎失学的农家孩子来说,是创造了一个自身的奇迹。如果不是郑老师对我的支撑救赎,不是郑老师的谆谆教诲,不是郑老师的导航引路,我的生命终极只是一个地道的普通农民,而不是一名像她那样的人民教师!
文革后,我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本来被分配到重庆三中教语文,但想到家乡的孩子们,想到郑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就毅然与游志芳同学调换,到二郎红山小学(原黄泥乡小学)任教。这里有郑老师的足迹,这里有郑老师的身影,我完全自觉地以郑老师为榜样,像她那样教书,像她那样做人。教过初中,教过学前班,教过语文、数学、自然、农基,也教过体音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有过挫折(比起郑老师的冤屈来只是小菜一碟),有过辉煌,被评为沙坪坝区的优秀教师,学生也曾在重庆市的多项比赛中获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3539698/38b1e5eda48fd141.jpg)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郑老师传帮带的结果,是郑老师留给我的精神财富!郑老师辉煌的蜡烛光焰永不熄灭!
郑老师,我永远都在想念你,你在九泉之下知晓吗?
愿郑老师安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