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作者: a6e233e1dc20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01:34 被阅读0次

      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欲望的爆发?是真理的执着?还是人性的复杂?永远没有谈论的终点。

      看过一张图片,一位不知名的战地记者,站在尸横遍野的旷野中,望着暗沉的天空,秋风瑟瑟鼓动起单薄的身躯摇摇欲坠,一股灰色的迷雾弥漫出来沁入脑髓,仿佛粘片外的世界也变成了灰色,一种非黑非白的灰色。

        照片背面是一行文字,或者是摄影师最后的申述:战争就是一坨狗屎,布满蛆虫,爬进了我的躯体,钻进了我的心里,再见了,肮脏的土地,让罪恶将我一起腐化成善恶树下的肥料吧!

          我无法体会一个饱经血腥死里逃生的摄影师在战争结束的傍晚选择了绝望时的心境,或许这就是战争对于普通人的含义,只可远观而不可亵渎。历史学家常说抛开正义和人性谈战争毫无意义,那么我想没有意义地提几个问题。

          第一个 :二战中,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似乎犯了一个低级错误,首先日本,全面侵华,包括之前一系列对俄罗斯的战役,而后不停歇占领东南亚,最后连美国人都没料到战争中期偷袭珍珠港,继而侵占菲律宾,而且以此为跳板,进军澳洲,当时东南亚属于英法的殖民地,间接地等同于向全世界宣战。德国也是一样,西边与英法对峙,东面血战苏联,南北邻国无一幸免(瑞士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环地中海、非洲,阿拉伯地区到处有德国铁骑留下的弹壳,甚至后来希特勒看到日本一步步蚕食亚洲、澳洲,颇有不满,对手下抱怨道这样下去留给德国的空间太少了,估计当时没有登月的条件,否则希特勒会不惜代价将纳粹的党旗插到月球,宣告这是人类的一小步,这是德国的一小步,似乎整个地球都容不下他们的野心了。这让我想了清朝的那个疯婆娘,在义和团的怂恿下,向全世界宣战,结果引来了八国联军,毁了圆明园,留下了至今没有弥合的疤痕。人心不足蛇吞象,兵家大忌,为什么德日这么自信,对抗世界?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有三方面,一方面自身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需要不断地扩张满足民众的躁动,闪电战成功的加持,德国人盲目的自信整个世界再无对手。另外一方面,侵占一个地区能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国与日本地理上都是弹丸小国,资源匮乏,比如中国的煤矿、东南亚的橡胶以及苏联的石油粮食等战备物质像吗啡一样惹得日本疯狂追逐,当然也包括当地的劳工。德国也是一样,远征非洲、东欧等,得到本国缺乏的矿产能源物资。最后一方面也是我一直忽略的,就是先发制人,就好比两个人打架,弱势的一方要想打赢,冷不丁的偷袭强势方的软肋狠踹猛锤,不然等到对方醒过来有了防备,一板一眼你一拳我一脚胜算不大。就像德国战前跟苏联签订停战协议,不久就单方面违约一通乱打,才有了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攻防战。日本突袭差点毁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打断了美国的一只脚。后来战争的发展也印证了,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力迅速恢复了元气,打了日本一个回马枪。俄国用世界第一的领土消耗了德军的锐气反败为胜。从国内的一些历史文献也能找到答案,当年蒋介石一系列的不抵抗,放弃了东北华北委曲求全无非是是想给中国争取点时间,发展军工经济有资本抗衡远比中国强大的日本(不可否认也有攘外必先安内的私心)。若果战败是必然的话,这样看他们这么做反而是一个高超的战法,只是他们选错了历史的方向。

        第二个:为什么德国这么严谨的民族特征在很多关键的战役犯错误,比如敦刻尔克大撤退,直接放走了三十多万的英法比利时等联军,要知道当时联军丢盔卸甲不堪一击,德军气势正盛完全有能力消灭这支有生力量,可是没有,众多难以信服的猜测让联军全身而退,才有了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包括后来跟苏联鏖战,没有灵活即使放弃,导致东线元气大伤。翻开这一系列的战争决策,发现德国的战术死板固执,缺乏灵活多变的应对,这对于漫长的战争可是死穴,刚开始上下一心吹城拔寨可以,后来一旦久战,破绽被敌人抓住,可就无法自拔了、

        关于德国后来一系列战争失利的解释很多,说起来繁琐宏大,我想简单从性格分析。德意志民族一项被贴上自律严谨的标签,现在也是,德国的大型机械设备乃至刀叉在国内都是神一般的崇拜,早年点以讹传讹的青岛下水道和现在畅销全国的德系汽车都是佐证,可是自律严谨的反面就是刻板固执,不会变通,缺乏应变能力。因为德国人的性格标签致使他们团结一致军纪严明所向披靡,也是因此在后来漫长的战争中循规蹈矩没有改变迷失其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也大致如此。

          因此一个人性格不能太单一,至少不能留个人太别明显的性格标签,。包容的知识结构,多元的性格才能应对多变得社会变革。社会无时不在大改造,个人生命不断在延伸,要想跟得上前进的脚步,需要我们多么痛的领悟!

          第三个:翻开地图,相比于世界,德国、日本微不足道的两个小国,日本除了海水不缺什么都缺,德国几乎一个内陆国家,资源乏善可陈,何以能在世界上掀起如此之大的惊涛骇浪。又是什么让他们从废墟中一跃而起从新领跑世界?

          回归到十九世纪,我看过爱因斯坦回忆录的一张照片,里面的人大都获得诺贝尔奖,可谓是当时科技人才的翘楚,有大胡子的没大胡子一大堆分不清,但仔细分辨,大多是德国人,两位我最喜欢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海森堡,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开创性对于每一位物理常识的人并不陌生,然而他们只是德国科学人才的代表。频率的单位赫兹,医学的X射线(伦琴射线),速度的单位马赫等等,这些直接联系飞机大炮的物理单位可以明白工业硬件多么完备。如果想像我们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一批人开创了多伟大大创举,可想那个年代德国科学人才囤积的宽度和广度,这也造就强大的德国工业。日本虽然没有德国的人才优势,但是当时国运实在不赖,甲午战争,清政府坐拥世界顶级的海军以及铮铮中华男儿,日本举全国之力与中国誓死一搏,结果赌赢了,获得了大量的赔款由此腾飞,他们赌赢了。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败家的慈禧,喂饱了狼回头差点害死自己。虽然不能将历史的罪过全都扣在没有保全大清也没有保全自己的慈禧身上,但是这个女人真的害苦了这个艰难的民族。回到当代,德国还是那片德国,还小点了,日本丢了北方四岛,但是如今世界上谁也不能抹去他们的实力。中间一度日本经济泡沫之前几乎赶超美国,影响力相对于二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美国的强大以及中国的崛起掩盖了他们的表演 。抛开世界人民对于他们的宽容,也权且称谓国运吧,美国借日本制衡中俄,给予了大量资助,德国也是,成了欧洲的领导人,回过头来看,颇有个人半生沉浮一世未央。

        作为一个理科生,自小活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阴霾中,对历史事件只能出于好奇,很难描述宏大的历史背景,只能借助些许的逻辑思维串在一起理解。为此我请教过一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同学,询问一战二战的缘由,可能学识有限,很难理解她的描述,只能笼统用我的思维理解。

      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个叫欧村的小村庄,村里人生活殷实富硕,生活安逸。一日,村里年轻人小法和阿德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喝酒,小法一口一口品尝着酒窖里的红酒,一旁的阿德闷头大口喝着自己酿的啤酒,耳旁不时回响小法咕噜噜的品酒声,让他很不耐烦。

      阿德冷冷地说:喝酒干嘛这么闹腾,你就不能安静点。

      小法傲气怼道:这又不是你家的地方,你闲碍眼去别的地方。

      阿德不开心地说:我家小,孩子在读书,我不来这去那?

      小法嘲讽道:那就没办法了,谁让你爸没给你留副大宅子。

        阿德咬牙说:跟我扯过去,上一次两家打架的帐还没算清,这一次你还想添新仇。

      小法恨声道:哼!上一次你把我伤的这么重,要不是英子,大美拦住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阿德说:你也知道上次被我揍得惨,知道我的厉害,还不知进退。

      小法道:早知道你不甘心,我家刚建好的围墙,量你也翻不过去啊。呵呵!

        阿德狡诈一笑,扔下酒瓶,一掌拍碎小法高脚杯,玻璃碎片溅到小法身上,顿时伤痕累累,冷不丁又是一击直拳打在小法肋骨,小法立刻倒地痛苦呻吟。闻讯而来的英子立刻扶起小法,依靠在大槐树下跟阿德你一拳我一脚打起来了。看热闹的大苏被手里的伏尔加熏的两眼恍惚,看着眼前的混战,还捡起阿德没喝完的啤酒喝了一口。眼见英子和小法毫无还手之力,阿德转身一个左手摆拳重击在摇摇欲坠的大苏太阳穴,大苏吃痛倒下酒也醒了,踉跄起身跟阿德厮打起来,英子得此间隙慌忙找出手机拨通了大美的电话,慷慨激昂劝说邻村的大美助阵,大美犹豫良久还是来了,五个人扭打在一起,很快,阿德寡不敌众,颓势渐露。得到消息的日子有心帮阿德,可是被邻居黄龙拖住不放,只得派出他家的看门狗小东来帮忙,结果被大苏一脚踢飞。多人混战良久,终于阿德体力不支倒下来,日子也被众人一顿修理,除了最后来的大美伤势较轻之外的,其余非死即伤,惨不忍睹。最后大美、大苏、英子、小发、黄龙等组成组成正义联盟,惩罚并审判阿德、日子等不良青年,村子重新归于平静,延续至今。

        故事告诉我们,在法律社会,斗殴只会带来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请远离暴力。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体会战争是什么滋味,无法拨开布满蛆虫的狗屎下面的土壤是否有课种子正在发芽。只能想象游离其中,观看这幅恢弘的画卷,一个聆听着、旁观者,也许很多事情看不懂、猜不透,或许不是我们知识不能企及,只是我们的生活历练还不够,每一次回头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可能就是历史的魅力。

      历史距离我们太远不可琢磨,波澜壮阔,历史也是我们生活的缩影,波澜不惊,回望过去,只是为了更好地看到明天,在这个缺乏信仰的年代,我们需要历史给我们指引方向,顺势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5-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ve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