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幸福的家庭》观后感

作者: 曦颜_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23:58 被阅读9次

    背景:这篇小说于1924年3月发表在《妇女杂志》的10卷3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因为“理想的配偶”的征文启事,觉得有些可笑,便写了一篇小说《理想的伴侣》对那种虚幻的梦境“来个讽刺”。鲁迅对此十分赞赏,拟笔①许钦文写下这篇《幸福的家庭》[1]。

    观后感正文: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希望赚几笔稿费补贴家用而写作的故事。

    虽然知道“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但为了生活还是要捞几笔稿费才行。

    因为润笔较丰,选了《幸福月刊》

    因为迎合“潮流”,选了“家庭”这个范围

    因为不能背时,不能用西洋字母代替,这样“不安全”,会减少读者的趣味。

    所以“死气沉沉的北京”不能选,“天天开仗的江浙”不能选,“土匪横行的鲁豫”不能选,“交通不便的云贵”不能选,“房租昂贵的上海天津不能选”……

    那么,就定为A吧!

    他尽量现实地还原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自由平等、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幸福家庭

    然而,创作过程却一直被现实打断——买柴、买菜、进进出出被堆满杂物的书房、女儿的哭闹声以及妻子阴凄凄的眼睛……

    他记得妻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她以前有着像女儿一样明媚的面容

    或许以后女儿大概也会像妻子一样吧!

    然而《幸福的家庭》一定不会有这些……

    一个生活在1924年的中国知识青年,一边被生活压迫,一边渴望着幸福;一边为了眼前的生活苟且,一边艳羡着小资产阶级的幸福;一边想要坚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一边又难逃世俗的浊流。

    诚然,1924年的中国难以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一个坚实幸福的环境,它注定是多灾多难的

    然而,如此颠沛流离的国家命运里, “正直的知识分子”们却积极用手里的笔杆为民众虚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物质幸福”

    其实,我也说不清,身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眼里的幸福应该是怎样的?

    似乎很多人都说,21世纪的青年人容易困于眼前的苟且又不甘心妥协,渴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变得不凡。只是这其中“不甘”和“不凡”的程度却不一而同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和决心

    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有房有车有对象”和“变瘦变富变好看” 的困境里挣扎,偶尔艳羡着别人精彩的生活,感叹着自己生活的平庸!

    之前,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大多数人眼里的幸福都跟物质有关。直到最近看到一个调查:“不考虑薪水和尊严,你最想从事什么?”

    答案不一而足:演员、咖啡店、书店、酒店试睡师、大熊猫饲养员、掏大粪的(虽然有点敬佩,不过毕竟不用他掏大粪)、调酒师、流浪者、图书管理员……

    我想成为以上那些人并不难,但很明显他们不是

    我不知道问题出在“薪水”还是“尊严”,但肯定不是单一的以物质生活为标准!

    所以,我们眼里的幸福到底是什么?那个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幸福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去做?

    很可能有大部分像我一样,喜欢历史,选了理科,想学语言,考了工科,学历不好,读了研究生,考得不好,留在本校,想写文章,文笔太差……

    但我想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像我一样不舍得放弃内心顽固的坚持,追求一个叫做“理想”的东西

    毕竟理想这种东西不会限制“你是谁”

    毕竟,目前来看,人生应该是只有一次的,总要过得按自己心意来!

    此刻来说,写作也是如此,笔在自己手里,按自己心意还是迎合别人全在自己!得失不论,好恶由人,唯心而已!

    注释:①拟笔:摹仿许钦文的讽刺笔法,这是一种鲁迅自谦的说法,也是对学生的鼓励。

    [1] 摘自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鲁迅《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赏析和读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鲁迅《幸福的家庭》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zd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