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马克思主义有意思的文章
《资本论》解读(六):为什么财富比就业增长得快?——资本的有机构

《资本论》解读(六):为什么财富比就业增长得快?——资本的有机构

作者: 巡夜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0-23 12:38 被阅读99次

    主要概念:

    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结构上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如果用价值形式表示出来,就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占的比例越大,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

    过剩人口——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这是一种人口的相对过剩。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

    2007年经济危机之后,就业市场的形势一直不太好。政府一直把安排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说,2009年7月高校就业率要达到70%以上,在年底要达到88%,和往年持平;2009年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有610万,去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有100万,总共710万人。不知道人保部这笔帐是怎么算的,如果往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那2008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和没有就业的往年毕业生就该一共有830多万才会有100万剩下来等到今年,比2009年总人数还多出100多万。这就不去管它了,反正这些年教育部门的账一直都有点莫名。实际上到2009年年底就业率为87%,还剩下92.3万人没找到工作,比一个大县的人口还多。2017年毕业大学生有749万,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共计810万左右。这800多万人就业情况怎么样了?还要再过几个月才知道。

    可以确定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和社会想尽了办法,特别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支援偏远落后地区等等。村官岗位也曾经很热门,很抢手,要求也很高。但是作了村官也不一定就保险了。1999年被选拔到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的201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2009年挂职整10年,终因“没有编制”被解聘失业。不过,在他们挂职的乡镇,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亲属。

    其实何止是大学生,整个中国的就业情况都不怎么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登记失业率(2011年末)也有4.1%,按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报告,2011年7月中国城镇整体失业率达到8.0%。中国的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超级稳定的。到了2015年,这个失业率是4.05%。

    随着经济危机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低端制造业产业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转移,广东原来很繁荣的一些工业城市衰落了,就业人口也大量减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许多白领乃至所谓的金领岗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从业人员、医生、律师、财务、办公室办事员等等都受到严重挑战。

    其实就业困难是个全球性的问题。2006年的时候,法国的《初次就业法》就引发了全国性的学生抗议活动,这个法律为了鼓励雇佣年轻人,允许雇主在2年内随时解雇初次就业的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当时法国青年失业率超过10%。在2006年,虽然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全球范围内还是有1亿9500多万人失业,达到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部劳动力的6.3%。2008年经济危机的恶化,使就业环境更加恶劣。有报道说,2009年英国大学毕业生招聘岗位减少20%,16万毕业生中有一半多找不到工作。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为2亿1150万,全球整体失业率为6.6%。其中,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整体的失业率为8.4%。另有2亿人可能会加入每天生活费不足两美元的贫困人口大军。

    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和资本增加得很快,但是就业人数增长得要慢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当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时候,他需要同时购买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物质资料包括各种生产资料,比如厂房,办公场所,机器,设备,工具,原料,辅料,等等。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此外,还有一部分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这就是可变资本。很容易理解,不同的行业,由于不同的生产经营条件和不同的技术条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是很不一样的。一个汽车生产企业和一个饭店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仅在内容上相差很大,而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也很不一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这种结构上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如果用价值形式表示出来,就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占的比例越大,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解读价值和工资的章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技术水平越高,生产效率越高,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越多,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因为平摊在每个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少了。所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对企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如果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低,商品的价格就可以比其它厂商生产的同类商品便宜,就可以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和其它厂商生产的商品同样的价格出售商品,获得的利润就会比其它厂商多,获得超额利润。

    所以厂商会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都是不变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首要的方式,就是增加投资。而且,扩大生产能力后,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材料、能源等等来生产商品,所以投资在这些方面的资本也会增加,这也是不变资本。在人工方面的投入就远没有那么多,每个劳动者要完成的工作量是越来越多。

    2009年8月14日,英国政府表示,将向空中客车公司提供3.4亿英镑贷款用于该公司开发A350 XWB碳纤维远程飞机。这样高额的贷款,也不过为空中客车公司在英国的工厂创造并保留逾1,200个就业机会(还为英国供应商带来5,000个就业机会,不过这并非这笔投资本身创造的就业)。

    不但如此,随着不变资本的增加,人工甚至有可能减少。比如,2012年富士康在一条生产线上部署机器人手臂后,工人由原来的大约20至30人减少到5个。

    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效率提高30%,人员减少85%。上海市洋山港四期建成后,也将成为“无人港口”,并拥有七个泊位,世界规模最大。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身就表现为一定量的劳动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所以,总的说来,资本主义企业的趋势是,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越来越高。马克思把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过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称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使劳动收入的增加没有资本增加得快,一方面使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得没有资本增加得快。所以,就出现了过剩人口。所谓的人口过剩,不是说人口数量真的太多了,而是说同资本能够雇佣的人口数量相比,人口过多了。人口过剩是相对资本而言的,资本能够雇佣的人口数量增长得没有资本本身增长得快。你看吧,凡是唠叨人口太多的,全都是说靠劳动为生的穷人过剩,没有说有钱人过剩的。如果是用满足生存需要的标准来衡量,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过人口过剩。

    马克思说,“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条件。”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主义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随时能够寻找到足够多数量的劳动力;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对在岗工人形成强大的压力。法国十年前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萨科齐当选总统之后,一直努力设法从法律上降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雇主聘用和解雇劳动者的权利。这引发了法国国内左翼政党和工会的强烈对抗。

    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随时发生的,在一段时间里,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能维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上。这时,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的增加,就和资本的增加幅度差不多是相一致的。因此,劳动者的人数增加代表了资本的数量的增加,也就是代表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资本的有机构成总要提高,也就是说,虽然可能可变资本的数量也增加了,但是不变资本增加得更多更快。通过竞争,越来越多的资本积聚到一起。又通过竞争和信用的共同作用,资本也越来越集中了。这些都使不变资本特别快速地增加了。资本的积累越迅速,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减少得越迅速,过剩人口增加得越迅速。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的就业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为什么中国也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越发达,制造业水平越高,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则总是比制造业要低许多的,所以同样数量的资本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比制造业要多。

    其实不论是什么行业的企业,公司,或者厂商,资本的有机构成都在提高,这是肯定的。只是有些行业提高的快一些,有些行业提高得慢一些。

    二、人口过剩

    过剩人口又被称为“产业后备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他们可以得到就业机会,时刻补充资本需要的劳动力。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自然就失去工作。如马克思所说,“工业周期的阶段变换……成为过剩人口再生产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而且,劳动生产率越是提高,劳动强度越是增加,过剩人口也就越多。过剩人口与就业人口竞争,使就业人口的劳动强度增加,而工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马克思说,“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背景。它把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绝对符合资本的剥削欲和统治欲的界限以内。”有一句流传非常广的俗语: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这句话形象得说明了某些行业和某些单位里的职工工作状况。为了就业,相当一部分过剩人口有很强的流动性。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为了寻求工作而聚居在城市中,但城市并不是为他们准备的。因为资本集中到城市会大大提高城市土地价格,而城市土地价格增长得比资本集中的速度还要快得多(土地价格的规律我们后边的章节会讲到),所以,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在市场条件下,城市中的居住问题不但将一直是个问题,而且将越来越是个问题。由于工资收入不高,而房租却越来越高,他们的居住条件通常不是很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提高房租和制造贫民窟或群租房的贡献是相当大的。群租满足了低收入人群居住的迫切需要,所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赶人就从消灭群租着手。

    西方经济学从前是不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认为只要工人愿意降低工资,就一定不会有失业。存在失业就是因为工人太贪婪,不肯降低工资。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凯恩斯意识到这种观点不正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承认了有非自愿失业。但是他认为失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社会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成一致时形成均衡状态,但是这个均衡状态不一定能保证充分就业。只要调整总供给或者总需求(因为经济危机的关系凯恩斯特别强调总需求),使均衡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但是即便如此,凯恩斯也不认为失业可以完全消除。事实上,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一个“自然失业”的概念,认为“自然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西方经济学不能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自然失业”的存在,而是认为这种失业是“摩擦性”的,也就是说,是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这完全是以偏盖全,用经济现象解释经济现象。所以,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给出了失业和人口相对过剩的正确答案。

    顺便说一句,西方经济学历史上还曾经有过“自然工资”、“自然利率”、“自然价格”这样的概念,但是最后终于因为内容荒谬都被放弃了。只有“自然失业”的概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2008年12月18日,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进展情况评估》的报告。该报告指出,1993年到2005年,资本积累占中国GDP增长的60%以上。工业增长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但与就业增长关系不大。2005年至2007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2%。其中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快。从1998年到2006年,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从3750万下降到1800万,而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按实际价值在这一时期几乎翻番。同时,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人均约3万元上升到人均约18万元。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从人均约4万元上升到人均约10万元。与服务业相比,资本密集型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且使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从1998年以来,就业岗位创造的速度远远低于产出和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

    世界银行的报告过于笼统,我们还有更详细的数字。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GDP从3678.7亿元增长到744127.2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17倍,第二产业增长49.2倍,第三产业增长43.8倍。如果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更是惊人,GDP增长128.4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1.5倍,第二产业增长167.8倍,第三产业增长423.5倍。但是,从1978年到2016年,就业人数(包括全部三个产业)从4亿152万人增加到7亿7603万人,只增长0.93倍。其中,第一产业下降24%,第二产业增长2.22倍,第三产业增长5.9倍。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三个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所以经过30多年到了现在,如果不出现就业困难反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了。从1978年到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了15.37倍,平均货币工资增长了108.87倍,都远远少于GDP的增速。

    因为没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确切统计数字,所以我们无法计算出资本的有机构成准确的变化情况。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个变通的方法,来对比一下职工工资与固定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固定资本是全部不变资本中重要的一部分。1981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货币工资为772元,职工人数10940万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为961亿元;到2015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货币工资为62029元,职工人数18062.5万人,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51590亿元。这期间,货币工资增长79.3倍,就业人数增长0.65倍,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3.0倍。也就是说,相比固定资本投资,货币工资减少了77%。这比较直观的反应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间数量关系的巨大变化,资本有机构成的巨大提高。

    投入产出表也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劳动者报酬与中间投入之比为28.8%,2012年下降为24.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投入是与不变资本不完全重合;二,这个“劳动者报酬”中的“劳动者”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内涵不完全重合。

    如果就业人口和工资水平能够增加得如同像资本自身增长得那么快,世界上就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了,相反,人手将永远不够用。现实情况是,财富的积累速度远远超过了就业人口和劳动收入的增长,所以很显然,这也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经济学家,意识到了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利于就业,就提出这样的建议: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迅速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如何区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能因为说一个纺织厂需要的工人比钢厂需要的工人多,就认为纺织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较服务业和农业来说,纺织业仍然是资本密集型的。而且,即使一个产业现在是劳动密集型的,它很快也将提高自己的资本有机构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迈进。这是资本主义的规律,是在竞争中维持生存的规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国策,现在不大听得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张了。

    因此,可以这么说,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人口基数很大的国家中,过剩人口将一直存在,就业问题将一直都是个问题,经济形势好,这个问题就缓和一些,经济形势不好,就严重一些。这不是国家政策或者善良的愿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的。况且我国的工业一直处于“减能增效”的大的进程之中,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2005年,按照GDP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3582美元,而高收入国家为63749美元,其中美国为75804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单位劳动产出2015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同时也就是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方面,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人口的相对过剩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很突出,特别是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将使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口相对过剩,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不断有劳动力从原来的旧的行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新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是缩短工作时间的主要前提。而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那些不从事生产的行业也能够发展起来。比如我国解决就业困难的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这些年我国的公益性质的行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行业也发展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分别为社会服务业(3.96倍,2002年数字/1980年数字,下同,一直到2016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分行业就业数字仍然只更新到2002年),建筑业(3.92倍),批发和零售、餐饮业(3.65倍),金融保险业(3.43倍),房地产业(3.19倍)。虽然中国制造业规模几乎达到了全球第一,但是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仅增长1.41倍,制造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13.9%下降到2002年的11.3%。这当然是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的表现,也是制造业利润率低下的表现(我们后边会详细介绍马克思的利润率理论)。正常情况下劳动者的就业数量和劳动者能够提供多少剩余价值是正相关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多的几个行业,要么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要么是有高额利润的产业。

    问题在于,资本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总是同时创造出过剩人口。这就使得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快速发展,也摆脱不了大量失业的麻烦。而且经济发展得越迅速,就业与投资之间的矛盾就越突出。

    三、人口规律

    我国施行的计划生育制度,是为了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质量。这是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有关的,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大,而生产力落后。这和我们这里谈的人口的相对过剩是不一样的。这一点需要向大家说明一下。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分两种:一种是人类的生产,也就是种的繁衍,另一种是生活资料以及工具的生产。对生育的计划管理和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一样,是必要的和合理的。

    对人口政策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就业困难是因为人口数量太多,也就是人口绝对过剩了。所以人口控制是绝对必要的。有些人则认为,就业困难是暂时的,人口控制政策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后果,还提出了诸如“人口红利”之类的观点。对人口的统计也确实表明了我国人口结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未富先老”(社会还没有普遍富裕人口已经老龄化),男女性别失恒等等。

    马克思指出,“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发生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前边我们讲过的人口相对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那么我国人口的过剩,是相对过剩还是绝对过剩呢?我们还是来请教马克思吧。

    我国人口过剩的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果不是户籍政策的限制,恐怕也会出现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等等)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贫民窟。而城市人口的就业也很困难,即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在4%以上。其实这些情况(除了户籍制度)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发生过。马克思指出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自由工人,而这些工人只能从农民中产生。英国的这个进程是以“圈地运动”的形式用暴力使农民丧失土地完成的。中国自然不可能发生如此血腥的事情。土地承包之后的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在市场上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所有国家小农必然都是如此),以及资本在城市中的集中,是促使中国农民走向城市的根本原因。这和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起飞时期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当时德国城市中也出现了住宅问题,恩格斯专门就此写过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论住宅问题》)。而集中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使工资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非常有利于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马克思说,“把工资强行压低到这一价值[即劳动力价值,笔者注]以下,在实际运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限度内,这实际上就是把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现在的中国和那时的德国的相似之处还在于,虽然现在德国货以质量著称,但在当时却是劣质商品的代名词。

    顺便说一句,小农经济与公务员热也有点关系。马克思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造成没有职业的过剩人口,使他们无论在农村或城市都找不到容身之地,因此他们钻营官职,把官职当作一种体面的施舍,迫使增设官职。”

    所以,目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人口相对过剩和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我刚刚提到中国资本有机构成的巨大提高)的问题,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况且,人口是否绝对过剩是很难找到一个衡量标准的,任何有关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的判断都是相对的,唯一绝对的指标大概就是人口密度了。可是我们都已经知道,城市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乡村,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尤其高,但是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还并不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约为1900万,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2140万,2020年达到2250万。【注:最后一句话写于大约2011年,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预期。到了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经高达2419.70万人。上海的目标是把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

    说由于人口过多,特别是劳动人口过多,使得人口不能充分就业,也限制了工资的提高,这样的说法也是完全不正确的。人口过剩始终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现象,根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总的失业现象和工资水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互相解释。即使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使用数量也是决定于工资、产品价格和劳动的边际产量三方面的因素。

    此外,毕竟中国不是一个彻底自由主义的国家,户籍政策和劳动政策客观上限制了人口相对过剩的程度,使其没有发展到更加严重的地步。由于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最近这几年又出现了另外的声音,要求彻底废除计划生育,废除对生育数量的限制。这其实是为了壮大和充实劳动阶级的人口数量,特别是稳定和壮大产业后备军,加剧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以便把劳动者收入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目前中国的老龄化,这正是从前生育得太多的结果,如果为了眼前的老龄化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只不过是让将来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而已。

    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趋于提高的规律,以及人口相对过剩的原因和表现。在《资本论》中,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以及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本论》解读(六):为什么财富比就业增长得快?——资本的有机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zo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