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马商书房
引爆点:为什么要禁止孩子乱写乱画?

引爆点:为什么要禁止孩子乱写乱画?

作者: 老马商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7:58 被阅读13次

    前两期讲了“个别人物法则”和“附着力法则”,今天讲一下“环境威力法则”。之前我们把流行现象的产生跟病毒的传播做了一个类比,个别人物之所以在流行现象的产生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他相当于病毒的携带者,能够帮助病毒扩散出去。附着力法则的意思是除了病毒携带者之外,病毒本身也要自己具备传播属性。

       环  境  威  力  法  则  

    除了这两点之外外在环境因素也能够影响到流行的产生,流感病毒在冬天或者春天的时候比较容易传染别人,夏天的时候就很少产生了,这就是外在的气候环境对病毒的扩散效果会有一种约束,对流行的现象来说也是一模一样的

    环境因素欠缺一定会对流行的产生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到底什么样的环境能够造就流行的产生呢?犯罪跟流行的机制是非常像的,它们都会互相影响、互相传播。比如好多青少年犯罪都是因为家庭破裂了之后开始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最终走上了大奸大恶的道路,这就反映了犯罪跟流行是同一种机制。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市的暴力犯罪情况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下降,好多专家就分析是因为经济形势变好了,所以大家就不会干这些偷鸡摸狗的事儿了,但是问题是犯罪率在经济复苏之前就开始下降了。

    也有人说是因为毒贩子减少了,因为贩毒会引发好多其他连带的犯罪,但是调查发现毒品交易下降一样也是早就开始了。还有人认为是老龄化的原因,因为美国是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老人特别多年轻人比较少了之后,自然犯罪就变少了。

    因为咱们之前的节目里也提过一条“犯罪率的曲线”,意思是过了25岁之后成年男性的犯罪率会直线下滑。但是不会出现断崖式的老龄化,纽约市的犯罪率确实是到了90年代突然下滑的。

    后来社会学家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终于找到能解释的理论,这个理论叫“破窗理论”,意思是如果一扇窗户被人打破了,长时间没有人去把窗户修好的话,路上的人看到这个破窗子就会判断这个地方肯定是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管理了,那就会放松警惕也去搞搞破坏,也会把其它的窗户也打破,甚至会进去偷点东西,这就是破窗原理。

    这反映了人类的群体模仿性,在群体心理学上就特别强调这种模仿效应,犯罪就跟传染病一样,一旦发现有人做了坏事,那么潜意识里就会去模仿它,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因素了。

    周边的其他人的行为、观念、看法都是所处环境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一点,比如说咱们经常在舆论上看到媒体批评一件事,就是现在中国人看到老人、孩子在街上倒了不敢去扶,这种事儿一爆出就讨论的特别激烈。

    2009年,广东佛山发生过“小悦悦事件”,有一个小女孩两岁在大街上被车给撞了,然后就倒在了大街上,中间路过了18个人,而这18个行人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救她,直到第19个人看到才把孩子救起来。所以媒体、舆论都在批评中国人太冷漠了。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前面18个没有救小女孩的人是丝毫没有意义的,因为不确定这18个人是主观上见死不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是主动的道德选择是应该被唾弃,但是这个前提假设是不一定的。

    首先要确信这18个人真的看到孩子了吗,走路的时候观察不到路两边是非常常见的,当然有媒体从监控录像发现有几个人中间看了孩子一眼,然后还是匆匆走过去了,他们可能确实是看见了,但是看见了就代表理解了吗?

    他可能看见孩子后发生了偏差性的理论,或者看了一眼但是完全没看清楚。退一万步说就算确实知道孩子被车撞了需要人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去救孩子就能得出说他是个人渣吗?其实也未必,因为他有可能有别的原因,比较焦急。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些人怕被别人赖上,万一孩子家长诬陷他,这也是一种现实的环境因素。

    当然并不是要去袒护这18个人,只是我们需要注意要重视外在环境带来的主观上的变化。如果把环境因素放进去,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就会发现,在人的道德之外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可以去干扰道德选择

    咱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一种社会新闻,比如有一辆拉水果的大货车翻车之后,水果撒了一地,周围的村民把水果都抢光了。媒体通常站在道德上做一个批评,说这些人素质低、道德水平败坏,这种新闻是非常常见的。

    还有一类新闻是正能量的,比如某人在银行取完钱后走在马路上,然后一阵风把钱吹得到处都是,好多热心的市民都去帮着把钱给捡回来。媒体就开始夸赞市民素质高、道德水平好。

    这两类社会新闻媒体的第一反应永远是那么简单,只要对群体心理学有一种基本的尊重的话,应该先研究一下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然后再去做结论。很多心理学家都做过类似“破窗效应”的实验,发现群体心理是很有意思的。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水果车翻了,捡起来啊还是抢回家?其实并不是取决于自身的素质高低而是取决于群体种前面的三五个人的选择。如果前三五个人选择是帮人家把水果捡起来,那后面的人基本就会不约而同地去模仿前面三五个人的做法。如果前三五个人是去抢水果,后面的人就会模仿他们。

    所以在群体的环境下,别人的选择是面临的环境因素的一部分,别人的选择可能会影响自己的选择。除了群体模仿之外,还有一些外部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比如研究同情心水平受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心理学实验,找一些大学生,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到对面的楼上去办事情。对一部分学生说任务特别紧急,对另外一部份人说时间充裕。其他的因素都是一模一样的,唯独时间不一样。

    研究者想看时间的松紧程度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同情心。研究者找了一个群众演员,然后让群众演员在他们去完成任务的路上假装摔倒,然后看一下他们会不会停下扶一下他们。

    结果是时间紧迫的那组人大部份都没有停下来帮住别人,大约只有10%的人帮助了;时间上宽松的那一组有63%的人都停下来帮助了别人。这个研究反映了所谓的道德水平并不是内定的,外在的环境对我们的限制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如果一个地方的犯罪活动突然猖獗起来,很可能是环境里面有一些细微的变化造成了跟风,而不是这个地方的道德素质突然集体滑坡,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威力法则。

    外在环境对人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不能量化的。有的人会质疑这是环境决定论,人的道德素质主要还是内在决定的,外在环境不至于会决定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是有争议的。

    外部环境对道德选择的影响被我们严重低估了,它经常是能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是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它是70年代具有非常多争议的实验。

    首先津巴多教授做了一个监狱系统,然后选出来心理比较正常的志愿者,把筛选好的志愿者分成两组人,一组人扮演监狱的看守员,另一组人扮演的是犯人,让他们各自穿上相关的制服。

    这个实验模仿真实的监狱,想要弄清楚为什么监狱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这里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被关的人本身就不是好人,所以监狱整体表现出来的风气是非常差的,还有一种是监狱本身的环境不行。

    实验最终的研究结果让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大吃一惊,他发现扮演狱警的这些人很快就变得非常残酷,经常去折磨那些扮演囚犯的人,囚犯的志愿者起来反抗,结果是狱警残酷地镇压了起义。

    实验进行了大概36个小时就有人开始退出了,因为扮演囚犯的人太痛苦了,其他扮演囚犯的人也开始大闹大哭,这个实验很快就被迫终止了。津巴多教授本想把实验做两个星期,但是坚持了6天就结束了。

    这个实验就反映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在某些特别具体的环境下,我们内在的人性会屈服于强大的外在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做选择的时候都面临着好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会决定我们最终做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很多时候认为自己的决定只是一个归因上的错误,然后在归结的时候会认为这是自己人格个性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明显的原因归属错误,意识不到的周围很多细微的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个德国电影叫《浪潮》,讲的基本上跟实验是一致的,有一个高中的老师想看看法西斯制度能不能在现代这个时代运行起来,于是就开始让学生角色扮演,有些同学扮演元首,有些同学扮演普通人,老师发现这个事情要失控了,因为权利让人膨胀得非常可怕,当年法西斯的混乱逐渐在小团体里出现了。

    有一个孩子因为入戏太深,当把他从虚幻里面强行的拉出来的时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个孩子自杀了。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是道理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环境的因素对做选择时的影响程度可能是被我们绝大多数人低估了。

    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好环境因素去防止负面的流行现象呢?传统的做法是从改变环境入手,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这个办法虽然直接,但是未必有用,因为青少年往往是比较叛逆的,很可能他觉得做坏事的人特别酷,所以他就愿意去模仿。

    我们应该从另外的维度去思考。比如生存环境,纽约市90年代之后的犯罪率直线下滑是因为政府部门比较懂“破窗效应”。当时建了一个新的地铁站,因为地铁是一个犯罪集中的地方,好多人都觉得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打击犯罪活动上,但是当时的政府却做了一件非常反常的事。

    当时政府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地铁站的乱涂乱画现象,有一些孩子经常在地铁的墙上乱写乱画,所以政府就要求每一条地铁线路上工作人员都得把墙刷一遍。他们还把精力放在了抓逃票者的事情上,这件事情的逻辑跟打破的窗户没人修一样,如果不管这件事情,其他人就会去模仿,最终可能会流行起来,产生一个巨大的破坏力。

    据说当时逃票的人每天有17万,所以好多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这些小的活动开始的,等他们长大之后就会无法无天。很多人认为一张地铁票也就一美元多,但是政府还是要求把抓逃票的事情做得非常正式,比如抓到逃票的人之后就给他们戴上手铐,然后让他们在站台上站成一个圈,告诉大家这就是逃票的结果。

    仔细地盘问之后就发现这些逃票的人大概有1/7的人有过刑事拘留的记录,有5%的人携带着武器,检查逃票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一美元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这个线索制止了更大的犯罪。所以大家很快就意识到抓逃票的价值,好多人就开始买票了,这样就减少了犯罪的产生。

    后来纽约还抓过一些更小的事情,比如在公共场合酗酒、随地小便等事情,就靠这些小事情纽约的整个犯罪率就神奇地下降了,这就是环境威力法则在阻止犯罪成为流行潮时所起的作用。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爆点:为什么要禁止孩子乱写乱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eu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