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旅行心情随笔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作者: 荆芥草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19:47 被阅读45次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单位组织党员赴延安学习,今天六点终于启程了!我的心格外激动!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延安,革命圣地,我向往已久!那魏巍的宝塔早已从银幕上走入我的心底;那“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早已从妈妈口中飞入我心底;那枣园的灯光也早已亮在我心底……

    延安,我梦绕魂牵圣地。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第一站,南泥湾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来到了南泥湾。

    远远近近都是满眼的绿色,在雨水的洗涤下更显得青翠欲滴。

    山西陕西地形地貌相差无几,梯田沟壑,在我们眼里没什么特别,可我的心为什么会跳得这么厉害呢?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悠扬的歌声在耳边响起。

    南泥湾原先是个好地方----

    这里,百年前曾是个人口密集、有山有水、树木茂盛的地方。清同治年间,清朝政府派重兵在这里血腥镇压了回民起义,从此便成为草木丛生、荆棘遍野、鸟兽纵横的荒凉地区了。1941年,359旅的指战员们以“一把镢头一直枪、生产自给的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唱着“开荒好似上火前,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了南泥湾,创办了“新中国”的大农场。
    王震旅长身先士卒,和战士一起开荒,双手打满血泡。在指战员们的艰苦奋斗下,1941年,全旅就开荒的一万多亩,每人平均种植粮食蔬菜6亩。到1944年,开荒种地二十六万亩,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自足,不但不要政府一分钱、一粒粮、一寸布,反而每年向政府交纳公粮一万石。南泥湾从“烂泥洼”三年间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历史上不乏屯垦的经典,可哪一个能比得上南泥湾?望着纪念碑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刚劲有力的大字,觉得那气势直冲霄汉,震荡环宇。

    三五九旅部队播撒的革命的种子,以顽强的生命力发芽破土,开花结果。

    毛泽东曾在《解放日报》上撰写社论,他说:大生产运动使我们的军队克服了生活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取得人民的拥护,足以支持长期战争,并足以扩大军队,因而也就能够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达到最后地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目的。

    耳边的歌声嘹亮“咱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让我想起妈妈崇拜的一个人。

    1938年大生产运动总结表彰中唯一一个女劳模钱桂英,在大生产运动开展之前,她和一部分女战士组建过妇女学校。从河边砍来苇草,搭起了教室;挑来泥土,砌成课桌、课凳教妇女识字。来到延安后,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破了例加入生产突击队(本来这个突击队只要男,不要女),突击队非常艰苦,平均每人每天要开一二亩荒地,劳动强度之大,一般人难以顶住,而她,不仅顶住了,而且干得相当出色我。妈妈每次提到她的时候都是一脸钦佩之色,那是她们当年建设新农村的偶像。

    车一路向前,我的心里却在翻腾:是什么让战士无怨无悔地付出?长期以来,农民是自私狭隘的代名词,他们为什么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共产党走?

    毕竟,共产党人不仅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活了下来,还逐渐具备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我试图叩问黄土高坡背后究竟隐藏了些什么。

    第二站:杨家岭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约5华里处,原名五家坡,只住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明朝时,杨姓人家出了位朝中大官,其子杨兆才德过人,官至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深得皇帝器重。死后,在山前建造了10亩地大的陵园,遂将村名改为杨家陵。
    党中央迁来后,改杨家岭。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走到大门口“百科全书”张主任介绍道: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当晚由城内的凤凰山麓迁驻这里。1947年3月胡宗南部入侵延安,中央机关由杨家岭撤离延安。

    我抬头环顾四周,大山环拱,天然的屏障。噢,怪不得选这个地方。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走进中央大礼堂,看见这里是由教堂改造成的。七大的徽标,悬挂的党旗,熙来攘往的参观者……尽收眼底。真特别!演讲台不在主席台上,而在主席台前,我仿佛看到毛主席操着湖南口音正在作报告。那果断的手势,那铿锵的话语,那深邃的注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大礼堂久久回荡。

    大家兴致勃勃站在演讲台留影,我走出大门,忽然听到一个甜美的声音,寻声而去,在树丛中,一个清秀的姑娘在给一个60多人的学习团讲解:

    ……一个炸雷打下来,当场劈死了在坐的某位县长。事后,一位农民逢人便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可见当时军民之间的矛盾有多深!日本人的围缴,国民党的封锁,连年的灾害,民不聊生。边区150万居民,要养活近十万名中共干部与士兵,延安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老百姓缴纳的公粮负担过重,怨言四起……

    我被深深吸引,听她接着说:保卫部门闻讯大惊,准备把此人抓来审问。毛泽东连忙阻止,他告诫下属道,对于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是神经衰弱的表现。他命人调查,问题很快搞清楚了——农民负担太重。

    毛泽东惭愧地说:是我们对不起延安百姓!于是组织讨论:找初心,定策略,这样延安大生产运动就开始了……

    在巨大的石碑上,大家数点着参加七大的人员名单,那石头是有温度的,留存着荡人心魄的记忆!

    随后我来到中央办公厅,我就迫不及待去看墙上的照片,印证着心中的故事……

    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噢!茅盾、巴金、老舍、沙汀……看着看着,心中冒出:《东方红》、《绣金匾》、《高楼万丈平地起》、《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

    多么好的作品,接地气,写民意,振人心,至今捧起来让人荡气回肠。

    当年,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之下,文艺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景象。延安文艺座谈会应运而开。毛泽东在会上反复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他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我们今天生活更优裕,我们今天缺少什么?最近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火了!就因为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涉及看不起病,药价昂贵等话题,也戳中百姓,的痛点,让观众有休戚相关之感,打动他们的内心。共鸣,共情,共振。影片以26.67亿大优势夺暑期票房冠军。

    老百姓多么稀罕这样的作品!愿延安文艺精神重燃九州!

    忽然一个词在脑中闪现:为人民发光!

    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走过一眼眼窑洞,无一例外简陋、粗鄙、朴素。共产党再穷,搞好高级干部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可是那群坚定地共产主义者没有搞特殊。

    美国新闻记者斯诺曾经这样描述:毛泽东住的窑洞里,仅有一顶蚊帐算是“奢侈品”;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降落伞缝制的;林伯渠戴的眼镜断了眼镜腿,用线绳系着挂在耳朵上……

    我抚摸着周总理的纺车,毛泽东的台灯,朱德的火炕……心里不知是啥滋味。

    风中传送着一个个故事:邓小平和卓琳在这里结婚,幸亏战友帮忙以水代酒,小平同志才没被灌醉;周恩来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就是在这里摔伤的,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落下残疾;毛泽东亲自管理了一块烟田,所生烟叶足够党部所有人的消耗;一位年近三十岁的红军团长黄克功,因逼婚不成,枪杀了女学生,后来被枪决;“精兵简政”的主意竟然出自一个非共产党员身份的地主李鼎铭之口;用“投豆入碗”的办法进行民主投票;任何城镇或区域的参议会当选代表,不得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

    我们站在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解说员笑着说: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霎时一张小小的石桌变得无比神圣。

    我想起来了,斯特朗《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中描写她对延安前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她后来写道:“……这群仿佛生活在石器时代的人,夸耀起自己的权利,却和美国人炫耀他们最富有的民主生活一样。”

    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在外国记者的文章中,留下了关于延安民主、自由、平等的斑驳记录,耐人寻味!

    第三站,枣园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枣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枣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

    在这里,毛泽东决定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这里,举行过军民纺线比赛,周恩来和任弼时都被评为"纺线能手";在这里,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等率领两万干部和十万大军挺进东北;在这里,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喜结连理;在这里,毛泽东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经济富足了,文艺繁荣了,延安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

    外国作家贝特兰认为:共产党党和党的工作人员赖以为生的不是税收,而是他们自己额头上的汗水。

    斯特朗认为:延安最吸引人的是它普遍给人以蓬勃朝气和希望的感觉。……中国共产党管理下的这座西北小城,仿佛是一个传说中的乌托邦,一个明媚、美丽的新世界。

    一位外国记者留下了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他们不是一般的中国人,他们是新中国的人。”是啊!他们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的确,几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宣布了一个新中国的成立。数十万人聚集在广场上,伴随着他的挥手,山呼海啸。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的宗旨。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效武器。

    这些金句,此刻在我的脑海里复苏了,鲜活了。

    梅园里,幸福渠里的水在欢畅奔跑,空地上的和平鸽优雅从容,园林里的游人安闲自在……风轻悄悄地,草软绵绵的。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延安:旅行是一场心灵之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gq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