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梁老师的指引,我们老梁读书会的成员才有机会和爱敏工作室的成员一起听李现风老师关于《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的分享。愧疚的是,自己把今天读书分享的时间忘了,进入会议迟到了七分钟,且没有提前去看这本书,只能边听边记。
《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是由王维审老师所写,原谅我对于作者不熟悉,也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杨老师提到他的另一本书《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单从名字上就吸引了我,真的有必要去读一下。
在这本书中,作者王维审主张:要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最终形成教育理念。也就是他所说的“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
教育叙事简单来说就是记录教学中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故事,在这些真实的故事背后,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经验,甚至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在会议中,裴伟娜老师,孟云老师都分享了自己对于教育叙事的理解,因为他们正在践行,裴伟娜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
而对于我踏上讲台有五年的老师来说,教育故事却是最缺乏的。当李老师问到最深刻的教育故事时,我脑子里呈现的全都是失败的教育案例,从到现在的学校前三年,一直徘徊于六年级,连续教三年六年级心里上已经接受不了,因为我管不住。在他们的眼里,英语老师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我也曾想和他们成为朋友,可是换来的却是他们的“蹬鼻子上脸”。其他老师告诉我,不能对他们有笑脸,不能开玩笑,要有老师的样子。什么才是老师的样子?我不知道。领导说,你要让学生感到你的威信,要做到不怒自威。我也不知道哪样的状态才是“不怒自威”。是那讲桌上放着的棍子,还是突然间飞过来的一个粉笔头?
我不会讲故事,自然得不到同学的欢喜。小学生,也就是13岁以下的小孩子,却在我一个30岁的人眼里犯了难。最有印象的就是第一年刚接手的学生,有位同学上课没有好好听课,坐在讲桌旁边,同时影响了全班同学,我说了他几句,他不高兴了,也不记得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他不听反而喝起了水,我把水扔了,他马上跳了起来,让我赔他那瓶水。我也觉得很委屈,在我的课上你不听课影响别人,我说你几句怎么了,当时把握气的哭了起来,别的同学叫过来了班主任,班主任把这位同学进行了教育,同我道了歉。我知道对于这件事情的本身我也是有错的,教师再怎么样,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控制自己情绪的本领,再怎么做,我不能把水扔了,扔掉的同时我作为老师的尊严也扔出去了。
或许当时是因为年轻气盛,但是在教过的三届六年级学生中,我并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这是我必须承认的。这是不可磨灭的一个黑点。和学生之间没有产生深厚的师生情,他们让我对六年级的学生失去了信心,同时我也让他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双方都有所损失。
《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再次给我的职业生涯敲响了警钟。为什么我三年内都没有成长?因为自己没有反思,最快的进步就是反思。用故事的方式进行反思。
1.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
谁不喜欢听故事呢?人们之所以爱听八卦,归根是因为喜欢听故事,孩子们更是。把每个教育理念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比空洞的道理更有意义。多观察,多记录,看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也就写出了故事;多读书,多请教,有一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平时要多读一些纸质的书籍,多做一些笔记,请教身边的老教师。
2.用故事经营常规教育
小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不是“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运用“边门效应”,这种效应主张通过间接、非直接面对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就是说当给学生直接讲大道理学生不听,或者根本无法听懂的时候,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去影响学生。例如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故事而改变的不仅仅是“叙事者”本人,还有“叙事者”身边的人。当越来越多的教师进行叙事教育,同办公室的老师自然会受到感染,启发其他老师渐渐走入“叙事教育”,不但能够一起读更多的书,更重要的是平和老师们的心态,振奋大家的精神,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