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花生生病,接连几天没去幼儿园。症状是嗓子呼噜有痰,晚上发烧白天体温正常,精神状态还不错。
以往孩子生病在家休息两天吃点药就好了,但这次吃药完全没效果,所以我和孩子爸商量着周六带她去医院。
周六一早醒来我对小花生说,今天我和爸爸商量准备带你去医院看看。
她立即反驳说,我不要去医院!
我对她说,因为这几天你总是睡着后发烧,嗓子还不好,吃了几天药也没有效果,我们需要去医院让医生阿姨给你看看,开点新的药,吃了后你的病就好了。
她问,会打针吗?
我回答说,有可能打针,也有可能不打针,要让医生看过后才知道。你记得上次去医院吗,医生只是看了看你的嗓子,用听诊器听了听你的前胸后背,也没有打针,开了点药我们就回来了。
其实我心里也比较忐忑,担心医生会开针剂或者做雾化,小花生小时候做过几次雾化,每次都很困难而且大哭不止。
然后爸爸提醒了一句,可能需要抽血。
她抗议道,我不要抽血!
我说,你生病是因为你的血液里有小细菌小病毒,医生需要把你的血抽出来一点去检查,看看里面有什么样的细菌才知道要给你开什么药。
她问,抽血疼吗?
我说,会有一点点疼。你记得上次去体检抽血吗,医生用一个小东西扎一下你的手指头,把血都吸到一个管子里,然后医生就拿去检查了。
因为是预约的下午的医生,一上午我们在家里,小花生情绪还比较好,好像忘了去医院的事。下午去医院的路上,她又有点紧张了,问我关于抽血的事,我又详细给她解释了一遍。
到了医院,我们等待就诊的时候,小花生乖乖坐在椅子上等着,像个大孩子一样平静,可能她心理还是有点小紧张,毕竟她很少来医院。我们也没有过多交流什么。
等了半小时后,排到我们就诊,医生简单的检查了一下后要求抽血化验。我们到了抽血窗口,小花生自己坐在椅子上,我害怕她乱动就拿着她的手递到医生面前,整个过程小花生都很冷静,一共抽取了三小管的血,她一动不动直到抽血完毕。
我和爸爸感到有点惊讶又有点欣喜,完全没想到这个还不到四岁的小姑娘会这么勇敢。
之后医生查看了化验结果,只是有点轻微的炎症,开了点药我们就回家了。
这次就医很顺利,一方面是因为小花生性格本就属于沉着冷静型的,以往如果遇到了事与愿违的事情,我尽量接纳她的情绪,保持冷静引导她往积极的方面想或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慢慢的我发现,从前一出现不如意的事就大哭的她变成了一个会想办法积极应对事态的小小人儿。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带她看医生也多少有点焦虑,但是并没有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她。有时候你越是掩盖真实孩子越是害怕,而且容易对父母产生不信任。如果我对她说抽血一点都不疼,她可能会回想起之前抽血的经历,的确是有点疼的,在等待就医的时候可能会更紧张更抗拒。
我们每个人在即将面对未知事件时都是多少有点恐惧焦虑紧张的情绪。
当孩子需要安抚紧张情绪时,父母最擅长做的就是否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对某件事感到害怕时,你会不会经常这样说,
“这没什么可怕的!”
“你看,别人都不怕。”
“告诉你多少次了,没事的!”
但是,这些话往往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甚至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焦虑、自责、沮丧中。
当孩子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时,父母要怎么帮助他们呢?
01
用倾听和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
琪琪晚上睡觉时总是害怕房间里有怪物,妈妈跟她解释了很多次“世界上没有怪物,而且房间里也不会有怪物”,但是这样的解释丝毫没有减少琪琪的恐惧。
直到有一次妈妈陪琪琪躺在床上,发现了窗帘映出的影子形状怪异,原来这就是琪琪口中的怪物。
有时候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时,才会更了解孩子。
认真倾听孩子能让你更容易找到孩子焦虑的根源。
如果琪琪妈妈没有躺下来是不是就永远不会发现孩子为什么害怕了?
其实她完全可以身心投入的去倾听孩子,与孩子共情。当孩子说房间里有怪物时,妈妈在倾听的情况下可能会这样说,
“你说房间里有怪物,这听起来真可怕!”
“怪物长什么样子?它在哪呢?”
“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我们看看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一些担心的确没有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孩子的情绪,更不能嘲笑孩子。
我觉得有两个办法可以让父母更好的接纳孩子情绪。
第一个是代入法,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同龄人,想想小孩子之间是怎么交流的。
当一个孩子感到害怕时,另一个孩子不会劝导也不会讲道理,他可能会分享自己经历的可怕的事,也可能抱抱这个感到害怕的孩子表示理解。
但是,一定要保持一点大人的理性,不要比孩子更紧张更害怕。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第一步,他捧起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鸡,死死地盯着它的眼睛,再轻轻放下它,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开始装死。大约一分钟后小鸡蹦起来,又开始四下走动。
第二步,他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五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两只小鸡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小鸡的装死时间长得多。
第三步,他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小鸡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实验结论是,受惊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说孩子是第一只小鸡,那父母就是第二只小鸡。
想要让孩子尽快摆脱焦虑不安,就要先让自己镇定自若。
类似孩子害怕黑暗这种事情,父母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是如果遇到孩子考级,高考,甚至是幼升小这种令父母深感焦虑的事情时可就是考验心性的时候了,所以为人父母也要不断的修炼。
第二个是切身体验法,想象一下如果你最近对晋升职位感到焦虑,并且对老公诉说了这种不安,但是老公总是在一边讲道理劝导你,这没什么,想当初我晋升的时候怎样怎样厉害,不用担心balabala……你是不是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门外。
当孩子跟你表达他的不安时,你如果也这样做无用功虽然不至于被暴力对待,但是孩子也许从此对你关闭了心门,他认为你不理解他的心情,对你说了也没什么用。
当孩子向你诉说时,放下你的成见和评判,好好听他们说的什么,接纳他们的情绪给出正确引导。
02
用假扮游戏缓解孩子的压力
之前我在正面管教家长课上遇到过一个学员,她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这个孩子对打针感到非常非常恐惧,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跟他交流都没有用,他会从打针的前一天开始不停的念叨“我害怕打针”,孩子持续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也容易让父母失去耐心。
于是我们头脑风暴,大家一起帮助这位妈妈想办法,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办法是跟孩子一起玩假扮游戏。
游戏治疗大师兰德斯与赫梅尔在书中写道: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唯有孩子自发的游戏,才能充分表达这些情感。游戏的过程为孩子治愈了伤痛,释放了情绪,缓解了紧张。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安全的表达感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游戏。
很多孩子都喜欢玩假扮医生的游戏,尤其是用玩具针头给你打针时会特别用力,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他觉得自己不再弱小,这有助于恢复孩子的自信,帮他们摆脱无力感,克服恐惧等被压抑的情绪。
在陪伴孩子玩假扮游戏时,可以尝试让他们说出当时的感受,或者他认为的别人的感受,当然这需要一些技巧。
当你沉浸在游戏中时就能跟孩子们有很好的联结,你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你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当然不要指望一个孩子永远保持理性。孩子就是孩子,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爆的他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右脑占主导地位,因而他们完全活在当下,不理会外在的一切。然而若只用左脑,孩子就会情感荒芜。
通过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认清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把左右脑结合起来,用左脑的逻辑平衡右脑的强烈情感。一旦学会正确处理情绪,他们就能变的更快乐。
在《游戏力2》的封页上有一段话
成人总认为,
“童年”就应该满是快乐和幸福,
然而我们搞错了(或者忘记了),
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
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
而且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和等待
——他还需要我们主动伸出援手。
小猫推荐:
父母学习关于孩子情绪管理和引导,推荐一本书《全脑教养法》。还有一部动画片《丹尼尔和邻居们》适合父母陪孩子一起看,让孩子学习自我情绪管理的同时父母也可以学会怎么处理孩子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