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 作者告诉我们, 如何营造适合息的最佳工作状态?
一、事情一多就手忙脚乱?试试一心专用
“超级大脑”存在吗? ——大脑的深思熟虑不同,无意识系统拥有并行处理能力。 但是,研究表明,对自己一心多用能力最自信的人,实际上在该技能上的表现最差。
给任务分批,给时间分区。
如何处理令人分心的事物:关闭提醒、移走诱惑、把零散的点子存到“停车场”、培养持久力、给自己计时。
为良好表现准备小奖励,并且分防雷你的智慧。
二、刻意“停工”,时刻“复盘”,大脑更高效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把辛勤工作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我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
学到了一个词: 决策疲劳——要做的决定越多,能用来评估备选方案,做出恰当有益、考虑周全的选择的认知容量就越少,这种现锡被科学家称为决策疲劳。
人们在疲劳时做的决定通常都很糟糕。工作时间太长,无意识系统就会启动,做不出最佳决策。
就如我们的大脑需要血糖才能运行一样,定期进食我们才能保持敏锐的认知。
注意:大脑根本不可能无限地保持最高质量的关注度和分析力,即使我们希望如此也做不到。
做法:聪明地休息,在思维巅峰而非低谷做决定。安排休息时间,留出反思时间。
三、善用工具,设定边界,拒绝过度疲劳
1) 有意识地放慢节奏。 学习“三角呼吸法”。 吸气时数三下,呼气时数三下,然后暂停三下。
2)克服“蔡格尼克效应”,把记忆外包。——把顾虑和想法都清除出大脑的习惯,记下来。
3)遇到瓶颈,只需一个问题。“一次一件事,最重要的放首位,现在开始。”——眼下真正最重要的是什么?
4)先迈出低成本的第一步,即最小一步。
5)运用“比较优势”原则。
6)积极的拒绝: 热情开场+是+不+温情结尾。
7)设定边界,对自己负责。毫不含糊地厘清边界,进非常有用,人的大脑会把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视为威胁。
8)让日常小事自动化。尽力把更多的事变成日常习惯。
四、斩断拖延的尾巴
拖延的根源,来自短期/长期的权衡取舍。对大脑来说,总是在寻找捷径的无意识系统会更加重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这就是“现状偏差”。 但会带来“明日困境”。
怎么办?五个方法解决:
1)想象一下收益。
2)计划短期回报。
3)给第一步一点甜头。
4)放大不作为的弊端。
5)问问五个为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