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重生】武汉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以剖析社会独到深入而闻名,素有“社会解剖师”、“珞珈山的灵魂”等称号。
我们,在路上——《90后大学生姿态》读书随笔不知不觉新学期开学已有几个星期了,摸摸教科书才惊觉时间飞逝,在大学的路上已然渐行渐远,感慨颇多。
高中时曾经极度讨厌一个同学,每天却仍然要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书学习,有时心情郁闷至极,觉得到了大学就好了,不会再有那么多必要的接触。然而当我上了大学,却突然发现,大学生活令人憧憬的地方在于它的流动性,令人烦恼的地方亦在于它的流动性。我花了三倍于认熟高中同班同学的时间才正确记住了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几乎集中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见面的次数并不多,更无深交。既然只是泛泛之交,谈何讨厌或喜欢?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大把大把不被强迫的时间,对我来说想要找到形影不离的挚友的难度便大幅提升,虽说室友们和我朝夕相处,地域差异造成的隔阂正日渐减少,但我仍然无法与她们真正打成一片。精神深处的孤独使我欣喜,亦使我担忧。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蒋勋的《孤独六讲》,他多角度阐述他对孤独的独特认知给了我很大启发。坚定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虽使我不得不承受一些孤独,却也丰富了我的精神体验,当我静心思考近期目标,父母的期望,比较室友们与我在择业观、娱乐观的差异时,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忙碌过后混沌精神沉淀下来的自己。
为了锻炼自己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生活忙碌地超过自己预期,我仅加入了一个能与社会接轨的组织,有些时候也会思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看过张晓晗的《女王乔安》,复杂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使她“坚强固执地像一枚钉子,刺伤所有想拔走她的人”,她总能犀利无情却又一针见血地评论社会,而少了几分像倪好对社会温柔的期望。然而,我并不希望自己拥有作为大学生的乔安拼命混圈子那样被迫的世故。社会的确是复杂的,当我们不具备抵抗冲击改变社会的资本时,最明智的选择是提升自己的认知,也提升自己的能力。
社会的功利和无情在于它真实得让我们产生无力感与恐惧感,有的大学生心系支教传播正能量,也有大学生投毒杀人引发社会热议,我们将何去何从?是积极入世,还是顽固偏信“厚黑学”?大学生“精神教父”尚重生教授认为我们应该直面社会的磨炼甚至挤压,调整好面对社会的姿态,努力用自身的正能量改变一些东西。然而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能够在正式踏入社会前尽力全方位地准备好自己,或者能够获得一些亲身实践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实现“边走边探索”,我们便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检验,也更有力地反对“大学无用论”。
高中时在宿舍里听室友们畅想大学生活,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报复性地宣告大学里要加很多很多社团,要远离老师和父母任性地谈轰轰烈烈的恋爱……然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彼此交流都发现学习仍然不可或缺,没人强迫自己于是自律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平衡学习与消遣就像高中时期如何安排作业与睡眠一样令人纠结……迷茫,是因为目标不够明确。在这样的迷茫里,我们也许已经错过太多太多,即使我们走出很远,回望时却仍可能找不到来时的路。
我不敢妄谈理想,至今记得流沙河在《理想》里写道: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然而什么是理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但它毕竟是个抽象名词,我有限的人生阅历并不能成为我妄论理想的资本。尚重生教授认为,理想起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者意识到现实的不应该。我认为,具象化的理想是基于反思以往行动而产生的对下一步行动的预期或者说要求。理想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情感多元化,态度多元化,三观多元化,还体现在层次、属性多元化,例如理想的社会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行动弱于理想的误区,而没有行动的理想等同于空想,会腐蚀人的上进心与积极性;没有理想的行动又容易导致我们在碌碌无为后质疑自己,动摇自己的勤勉与执着。 倘若我们能用行动使自己一步步接近确立的理想,我们的忙碌不仅会带给我们充实的快感,亦会带给我们最终的成功。此外,理想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环境会影响一代人的理想,而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又会在个体层面上影响国家的精神风貌,若我们当代大学生未具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树立人生理想,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又何谈以小我的明天撑起我大中华民族的明天!
路在脚下,亦在心中。愿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