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纯口水文)
1
我记得,三十年前的今天是星期天。
那天,我坐在教室里考试。这间教室我第一次来,这所学校也是第一次来。
多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一次考试,比高考还重要。
高考时,我还有点紧张,但在那场考试中,我很平静。也许当时年纪小,没意识到考试意味着什么。
考试结果是如愿以偿进了这所学校,在那里度过六年。
我记得,那一级录了160个学生,男女各半,分成四个班。我排在男生的40名,正好在中间。
很有意思。我不爱走极端,三十年来都如是,当年的考试名次都这么配合。
2
说回学校。
一进学校,就是个大院子,从校门到教学楼似乎很宽敞,左手是自行车棚,车棚前有个小礼堂。
主教学楼形状有点怪。从上面看,应该是“王”字少了中间右边一短横。
主楼大概四层。从校门进去,面对着是“王”字最下面一横。这一面是图书室、实验室、办公室和大教室吧。后面那两排是各班教室。
“王”字左边三横间的两个空档是自行车棚,右边两横间是假山和空地。
每一层大约有四个教室,因为一个年纪四个班,升一级就上一层楼。三十年前,教学楼里就有计算机房了。
“王”字左侧还有一排二层小楼,好象在里面上过音乐课。
穿过主教学楼,立着一个大礼堂,似乎能装下全校学生。但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不多,平时当食堂用。
一进门摆着一溜长桌,桌上一排排大蒸屉,带饭的同学们早上先把饭盒码到蒸屉里。为避免拿错,每人都领到一个小木牌,可以拴到装饭盒的网兜上。中午取饭的情形十分壮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鞭炮齐鸣。
所以,虽有小木牌,还经常有拿错饭的同学。那个年代的饭盒和网兜都太大众化了。
当然,食堂也卖饭菜,不带饭的同学可以买着吃。
大礼堂左边是锅炉房,右边空地是篮球场。往后走,并排是游泳池和体育馆两个建筑。
游泳池是露天的,但在当时也相当难得了。那时也不会游泳,就在里面泡了几年。
游泳池旁是体育馆。不知道记得对不对,入学考试在体育馆里测了折返跑、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
体育馆里是标准配置,篮球场、排球场合一。地上有没划羽毛球场的线记不得了。
体育馆右侧仍是一块运动场,似乎是网球场,因为用铁网子圈起来了。
游泳池和体育馆再向前是一溜排房,这是校园内唯一留下的老建筑。学校原址是英国兵营,据说当年校园内都是这样一排排的平房。
排房里放各种体育器械,垫子、跨栏、球类、绳子,总之很全。
排房右侧空地上是各种单双杠。嗯,这是我最弱的一项,引体向上基本不上去,考试只能选曲臂悬垂代替,咬牙坚持不掉下来。双杠上各种动作那也是做得相当痛苦。
排房后来拆了,盖了一座逸夫楼。再后来,前面的教学楼也拆了,重新起了更高更漂亮的楼。
排房再向前是操场,不记得是不是四百米跑道的标准场。反正每年测一千米、一千五百米时,跑得差点吐血。
好在自己实心球、铅球这种投掷项目还不错,拿起来努着劲一扔就行。
操场主体当然是足球场。足球场后有沙坑。在这个操场上居然练过跨栏、三级跳、跳高、标枪、铁饼等等高大上的项目。
跑道右侧空地上是一个接一个篮球场,至少有三块场地前后相接。
当时上体育课大家最喜欢听老师说: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那就等于放假了,大家四散组合打球去也。
操场左边是一个小院,好象是校办工厂。
3
三十年前,并没觉得学校很大、设施很全,上了大学才有点这个意识。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多年后,在微信群里,一个同学感叹道:当年我们学校简直是贵族学校啊!
其实,说这话的同学、我自己,还有微信群里的其他人,没有一个是贵族。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子弟。
三十年前,平民子弟凭考试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似乎更多。现在,因为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要求,我的母校入学不必考试,只需摇号。
如果只是摇号,也算公平。但学校把优质资源拿去另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我有点不太明白,明明还是国家的公有资源,凭啥拿去办私立学校呢?
这不是母校的问题,因为所有学校都这么做,政策和现实如此。
那些三十年前有机会考进“贵族学校”的孩子们,现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摇号进入--进入一个教育资源已经“均等化”后的学校。
结果是,仍然有一部分孩子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但决定他们能享受到这些资源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父母。
那些被摇号的孩子们,中考时不是一样要面对以分数定前途的命运?只不过竞争形势更不利罢了。
在紧缺的情况下,资源总要向某一个方向倾斜,没有最公平的分配办法,但倾向于分数和倾向于金钱与权力,哪个更好呢?
4
我仍清楚记得,高中班主任曾对全班说:大家想想,全国有多少城市象我们的城市一样,全市有多少中学象我们的中学一样。你们能坐在这个学校里,应该觉得很幸运。(大意如此)
我知道他说的对,但当时并没有太强烈的感受。
只有离开后,才越来越觉得这话有道理。只有多年后对比,才知道这话有道理。
我自认比较用功,也比较善于学习,但有很多同龄人比我聪明、比我勤奋、比我能干,但因为他们没有生在我的城市,没有获得考试的机会,或者只是在考试时没有发挥好,就没有进入这样学校的机会。
这不公平。
但我看不出目前有什么更公平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素质教育当然不错,但如果变成给富贵人家孩子加分的教育就太糟糕了。平民百姓的孩子,能吃饭穿衣把学上下来就不错了,哪有闲钱去吹拉弹唱、琴棋书画?
古语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尽管极不容易,但毕竟是个平等的机会。
学诗词文章,不用花太多钱。所以说穷文富武,家里如果不太穷,还能凑合着读书,但要没钱,就别想着练武。
人生而不平等,我们只能在这不平等中尽量创造一些平等。
世事变乱,打破阶层的机会就多;世事稳定,阶层更易固化。现在功成名就的很多人,都得益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现在,这种机会恐怕更少了。
所以,我只能感恩于自己的幸运,侥幸于三十年前拥有一个考试的机会,也抓住了那个机会。
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有类似时刻,当时只道是寻常。三十年后再回首时,才知道那多么难得而关键。
5
有人可能会问,你没提到老师啊!
是的,因为没有老师们的同意,不能透露老师们的信息。我只能说,我的老师都是非常好的老师。
很惭愧,毕业后跟老师们联系不多。但他(她)们每一个人的样子我都记得,记得他(她)们第一次走进教室、自我介绍、给我们讲课,帮我们答疑。
那个年代的老师,真是负责。
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老校长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
他个头不高,人很精神,看到大家总是笑眯眯的。我入学那年他就六十多岁了,如今九十多岁高寿了。
他教过成千上万学生,必定不记得我。但我永远记得有一次他在小礼堂给我们讲话。
他说:曾到解放军第一师去参观,那个师长说,不管怎么讲,我们师在全军是排在第一号的。我也要说,不管怎么讲,我们学校在全市中学里是排在第一号的!
6
网上有人说:教室还是那个教室,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听课的已经不是我们了。
好感伤啊!但于我们这些太老了的人而言,连教室和老师们也变了。连网上都很难找到三十年前校园的照片了。
但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母校,永远是排在第一号的!
PS:现在的校服不好看,记得当年的校服是小制服,黑套装、铜扣子、紫红领带。
PS2:当年校门上的校名题写者是教育家楚图南,很有武侠气的名字。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