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时喜欢唱邓丽君的《千言万语》:“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
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待到成人万事催,读懂已是过来人。
青春年少,思想单纯,重情重义,伤心时就哭,开心时就笑,跑着,喊着,闹着,唯恐别人不知自己是个性情中人。
待到成人,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渐渐磨平了我们所有的棱角,让我们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成年人的世界,性格中少了张扬,多了内敛;情绪中少了躁动,多了宁静;性情中少了桀傲,多了平和。
我们的鲜衣怒马,年少轻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
远离这尘世的喧嚣,寻个僻静之隅,读书耕作,素衣淡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好不逍遥。
人生就像一棵树,幼苗时盼望着茁壮成长,虽历经风雨,依然不改向上的初衷。
待到枝叶茂盛,躯干壮实,便阅遍了人间的冷暖和世间的沧桑,也逐渐地变得成熟。
辛弃疾便是如此,少年时曾意气风发,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立志要为国尽忠、恢复河山。
青壮年时更是不辞辛苦、不畏牺牲,金戈铁马、奋勇杀敌。
可是中年以后因为受排挤,逐渐地开始考虑退隐山林。直到晚年他才终于愿意放下,最后隐居江西上饶二十年,但依然心有不甘。
晚年的辛弃疾居住在乡村,慢慢也融入了这安静祥和的村居生活,他喜欢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但他的内心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依然渴望着能东山再起,带兵出征,建功立业,统一祖国。
这种执念,如影随形,他放不下国恨家仇,抛不开愤懑。
所以有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忧愁,更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可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辛公久在宦途,一方面无法报效国家,另一方面也看透了尔虞我诈的现实。
在仕宦与归隐的得失之间,他思之筹之,不得要领,因而愁绪百结,久不能脱。
这样的矛盾,让辛弃疾无时不刻都活在忧愁烦恼当中,如影随形的烦恼,让他无法逃避。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
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最后稼轩终于决定,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宁愿自由自在,也不随波逐流。
而他无处宣泄的忧愁,只好以诗言志,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于是便有了这首《鹧鸪天》: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宋代:辛弃疾
赏析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愁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上片写难以排遣的因江山易改、亲朋老去所致愁苦,寄托的是作者报国无路、知音难诉的悲愤。
下片写自己意欲归耕,努力摆脱这种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并通过“浮云”二句实为自喻,寄托了词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这首词是作者眼见国土日益沦陷,投降派仍然一意孤行,朝政日非,因而无限感伤之作。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词上片的意思是,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
经行:经过。 白头:头发变花白。
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
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
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
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
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
“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
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
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词下片的意思是,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
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
不成:反诘词,难道。
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下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
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
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
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
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
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
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的见心法,由愁一时间之愁一功业难成之愁一游宦成羁旅之愁,这样就由远而近,填充了越来越具体的生命痛苦:通过他的“剥笋”法抒情,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了他愁苦的来处。
其总体艺术风貌是,感情浓郁,措意生动,文理自然而兼变化之趣。此外,因为暗喻的巧妙运用,这首词显示了深厚的韵味。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