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验世界无力拯救自身——细读《纯粹理性批判》(八)概念分析论:知

经验世界无力拯救自身——细读《纯粹理性批判》(八)概念分析论:知

作者: 小洛与鞋带 | 来源:发表于2024-04-02 17:45 被阅读0次

    先验分析论包括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前者讲纯粹知性的诸概念,后者讲范畴如何运用到对象上。先验分析论所涉及的是纯粹概念而非经验性概念,“纯粹”在康德哲学中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概念表的内容具有完备性,即能够先天地完全涵盖纯粹知性的整个领域。

    在哲学中一旦碰到“”就要提高警惕,它不仅仅是作为连结的系词,很多时候还包含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建造的功能。

    除了直观以外,我们必须借助概念来认识世界,通过概念的连结使直观所接受到的东西(对象的表象)不再成为杂多,而成为知识。例如无花果,意味着某种能通过概念来认识的东西。知性的体现在形式逻辑中就是判断,在先验逻辑中就是范畴。

    逻辑机能判断分类表:

    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可能性)、实然的(现实性)、必然的(必然性)

    1对判断的量的划分是就判断中主词的量的大小而作出,对判断的质的区分是对判断中谓词的性质而作出,对判断的关系的区分则是对主词和谓词的关系作出,对判断的模态的区分是就判断的系词的确定方式而作出。

    2否定判断——排除一种错误;无限判断——获得一种积极的知识。例如“灵魂不是有死的”和“灵魂是不死的”之区别,用形式逻辑的眼光,二者似乎没有差别。这是因为形式逻辑额不关心其中的内容或认识价值,但先验逻辑着眼于判断的认识价值,无限判断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否定式的肯定,通过至少排除一个因素而对其他无限多的因素进行了泛泛地肯定,指示了一个方向。“灵魂是不死的”是说灵魂就是“当我把有死的东西全部都去掉之后余下来的无限数量的事物中的一个”。

    无限判断在经验中作用不突出,但无它则易导致先验幻相(对于超出经验判断之外的问题),人们有可能认为它会赋予积极的认识内容。所以在先验范畴中,“无限判断”被“限制性”所取代,即它只不过是划定了一条界限,作出某种限制,而并没有对限制之内或之外的对象有任何其他的肯定或否定。

    3关系判断

    形式因被亚里士多德当作实体的根据,一个事物的形式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学生的本质不在于成绩、排名,恰恰在于他是如何学习,是否被激情、耐力、意志所持续支配着,能够将学习视为终生的活动,后者是他的“形式”;医生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技术高明程度、救过多少病人、发表过多少论文、创造过多少收益这些结论性的东西,而在于从每一个病人看病到最终痊愈,他是如何从专业、热情、同理心这些角度来对待他们。正如对于法律来说,形式正义比实质正义更加重要,因为每当你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破坏程序,造成例外,自以为捍卫了正义的时候,作为程序的形式无法坚守,法律本质性的东西被破坏了——杀人犯也有权得到辩护,无罪推定原则,不得刑讯逼供获得证据——那种实质正义只是虚假和临时性的,形式可以推而广之,前者非但做不到,而且将正义变得面目全非,就像《机关枪牧师》所昭示的。

    康德所关心的问题不外乎因果必然性问题和自由意志问题。自由有一个自发的发生点,它自发产生出一个行动,并且开始一个自然因果链条作为它的后果和影响。自由只能是原因性,而不能是因果性。只考虑“应当”怎么做,而不考虑将会怎么样。你不能说自由的上面还有一个原因,有原因的自由就不是自由了。

    如何理解实体?

    1)对于亚里士多德,就是只能做主词不能做谓词的东西。

    2)实体是个关系范畴,表明实体与偶性的关系。

    3)要了解一个实体的性质,不能直接去了解,要看它所起的作用,所发生的效果,即从因果性去了解。

    正义……要在时间的秩序中等待,在当下的现实中很可能根本看不出来。如同身在纳粹德国,你不能说正义并不存在。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因为正义没有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显现而灰心,甚至于就算在一生中从没看到过正义,你会仍然坚信其存在和最终的胜利。

    在“如果确有完全的正义,则一惯作恶的人将受到惩罚”这一假言命题中,实际上包含有两个命题:“确有完全的正义”和“一惯作恶的人将受惩罚”。这两个命题是否真实,在这里尚未决定。通过这一判断所想到的只是这种前后一贯性。就算现实中根本没有正义,这个命题仍然成立。

    4模态判断

    “知性的机能是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例如知性的范畴表,作为先验范畴它们本身还不是以构成知识,而必须运用到经验对象上才能形成知识,所以它们只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判断力的机能则解决知识如何成为现实的问题,即如何把知性范畴运用于具体经验对象的问题,这已经足以构成客观知识了,但并不涉及知识之间的联贯性;理性的机能则关注知识的联贯性,因而关注它们的必然性,全部知识必须构成一个系统,每一个知识都可以必然地从另一个知识中推出来。这三个层次相当于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并具有模态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

    判断的模态对判断的内容毫无贡献,只涉及主体和认识对象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思维对存在的态度。

    逻辑可能性不是客观可能性,仅仅只是主观可能性,不同于可能性范畴。可能性范畴作为认识论(或本体论)上的可能性,必须要有感性经验的条件作为其内容来加以充实,否则它就退回到了逻辑上抽象的可能性。同样,逻辑上的实然性也不同于现实性范畴。

    知性的过程依次经历:或然判断——实然判断——必然判断。到了必然性判断,我们就进入到了知性的最深处,因为知性的目标要达到普遍必然性。所以模态判断虽然不能构成知识的内容,但是支配着我们形成知识内容时的三个思维“契机”,或者说三个不同的逻辑等级。只有当我们达到必然性的等级,我们的知识才算是具有了“必然的和无可置疑的”形式,才有可能成为可靠的知识。但这里说的必然性同样也只是从形式逻辑上说的,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这三种判断都只是在或然性的假定的层面上来联结概念,并不涉及对象和对象的知识问题。要想引出有关对象的知识,必须把上述所有十二个判断形式转变为针对对象的十二个范畴。所以形式逻辑是对先验逻辑的预先铺垫。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验世界无力拯救自身——细读《纯粹理性批判》(八)概念分析论: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bw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