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菩提树下成正觉》12

《菩提树下成正觉》12

作者: 小学僧宝几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7:09 被阅读0次

《杂阿含经》:369经.七佛所悟缘起法

诣菩提树下:修行是有特定场所的,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树阴,人阳,可平衡嘈杂,人群,在于空地,空气清新……

敷草而坐,结跏趺坐: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坐得更久,舒适、端正為要,更能入静入定。

如实知,于烦杂的诸事中,常人难以契入如实知,所以需要通过一定的条件,让自己能够静定下来,进行禅思。

如实观察,端身正念的内容:对十二缘起的逆顺观察。一坐七日,而我们平时没有静坐的习惯,这是一份日久功深的积累。对当下的身心开展持续的如实知。(观察的对象是每个当下的五蕴身心。)

说法师说法是为了帮助学人建立正见,体悟正法,让我们能拿起世尊的圆觉正法来指导自己的身语意,而不是由无明来推动身语意三业的造作。

如此诸法生:一切万法都由因缘而生起。

梵:指清净,持戒清净的修行人(导向四双八辈圣弟子)

要解脱就要破疑,要破疑就要打坐禅修,要打坐禅修就要先把腿的惯性练起来。今后才能于每个当下的五蕴身心拿起十二支缘起法来逆顺观察,以体证法的真实不虚。

若知因生苦:会生苦的原因,苦的集起,缘起的流转边。

灭尽:是指对染爱、执着的灭尽。你认为的那些放不下的、觉得很重要的,都是内在的价值取向在其中起作用。

五蕴是无常的,是生灭的,是依缘而生、随缘而灭的生命现象。

用缘起法来如实知五蕴身心的无常生灭,爱取有的流转,随之而来的将是生老病死纯大苦的聚集。

借用身心当下的无常来体认无常的当下,借用身心当下的生灭来体认生灭的当下。

确切体会因缘所生法,进一步体会生灭灭已的灭。

先得法住(先了知缘起的流转),后得涅槃(后得缘起的还灭)

常言道的活在当下,是被当下的对境转山转水转不出自我,被境所转。

当正见未在身心中建立,要系念观世音菩萨,祈求菩萨给予一份引领,这份系念是念圣贤僧别样的内涵。

如实正观受,受的生、住、灭,从中发现自己染爱执着。

在如实知中洞见受的虚幻性,进而生厌、离欲、灭尽,如鸟出笼,悠然自在。

闻佛所说,正是亲近善知识的多闻熏习,依于法来如理思维,自依法依,随顺于法的法随法行。

如此反复将法落实在身心上练习,你对法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你对法的践行深度。


小结:①正见缘起是佛法修行的一大特质,从而通晓四圣谛,从而明白只有践行八正道才能扭转轮回的生命。

从缘起的悟入是佛教的特质,佛佛道同,法法平等。

正信佛教是在四不坏净的基础上建立的,要明确四不坏净的内涵与深意。

②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人性即是我性,所以要从个体的五蕴身心去了知万法的实相空无我,知诸法的无我空,知因缘的无自性。

③正思维的重要性,正思维往前可以引发正见的树立,往后可以引发正语、正业、正命的三妙行…

通过四预流支来如理思维,把握两种最殊胜之力——内因:内正思维,外缘:外善知识

④法、侣、财、地,披着人身修行不仅需要自强不息,还要厚德载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体会观察念念生灭的无常性,依众缘和合的无我性。


这篇笔记整理花了蛮多时间的,虽然记录的笔记不甚满意,能写一点也挺好。

正如笔记的后面的那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感恩三宝护持,感恩师父,感恩老师!

相关文章

  • 《菩提树下成正觉》12

    《杂阿含经》:369经.七佛所悟缘起法 诣菩提树下:修行是有特定场所的,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树阴,人阳,可平衡嘈杂...

  • 《菩提树下成正觉》2

    自序Ⅱ 佛法是很简单的,世尊问:无常否? 答:是无常。 复问:无常是苦否? 答:是苦。 奇门遁甲再如何高超,无常否...

  • 《菩提树下成正觉》5

    学佛修行是为超凡入圣,凡夫,是我们当下的格局定位。有人觉得学佛修行就是念念佛,读读经,打打坐,参参禅,而念佛读经打...

  • 《菩提树下成正觉》1

    说在前面 《缘起的止息》若说是让我们理性学佛,让我们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佛。清楚了自己学佛为何事,接下来就要开始感性地...

  • 《菩提树下成正觉》4

    读一本书,要先有把书读厚的本事;之后还要有把书读薄的本事。 轮回的原因是无明与渴爱,凡夫是轮回的凡夫,圣人是解脱的...

  • 《菩提树下成正觉》3

    引言:依法不依人 学法的根本态度:依法不依人。 师父当时想去闭关,云游,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师父的弟子们在莲花山等...

  • 《菩提树下成正觉》6

    1.出家,出的是染爱之家,烦恼之家。出家,有心出家和身出家,以及身心俱出家。所谓净土,不在山上,不在道场,而在当下...

  • 《菩提树下成正觉》8

    通过自序和前言部分,我们了解了目前佛教界的很多现象。 外道修行人所学的,世尊都会,世尊学遍所有东西,达到了最高的禅...

  • 20160219菩提树下成正觉286经

    对于所取之法,若产生味着、顾念,爱缚,则会增长染爱,所以会执取。因为执取,而有后有,乃至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

  • 『心住非家』佛陀的“正思维”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尔时,世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树下成正觉》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gt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