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菩提树下成正觉》3

《菩提树下成正觉》3

作者: 小学僧宝几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5:44 被阅读0次

引言:依法不依人

学法的根本态度:依法不依人。

师父当时想去闭关,云游,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师父的弟子们在莲花山等候,守候,等待师父,等师父回来就可以听师父讲法啦。得遇明师,何其有幸!

师父将人王写在法王前,因为弘法需要平台,法不管在哪一道,都要尊重三界内的道道。(阶级、阶层)

讲到师父的首批弟子中,有弟子发心流通法务,把有限的时间付出在法上,家庭、子女,世间工作事业自然要为弘法让步,这样的行径是赚了?还是亏了?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看。

六种成就

①信,没有信,闻法是闻不成的。只拿走好的,能为自己所用的;不好的记下来,有机会便拿来与人诟病。

②闻;③时;④主;⑤处;⑥众

四双八辈中,并不都是证得初果及以上的,其中还有会退转的四预流支上初果向行人。

学法,需要有清净的择法眼,世间法是满足人性轮回本能的,出世间法是与轮回相反的,你要的是什么?

依法不依人,自依法依。837经讲要亲近道场,亲近有法的道场,即是亲近有法的人,凡夫自己是不认识法的,想通过自己看书来获得法义上的深入,那是不可能的。

忠孝仁义是天地正气,《地藏经》讲孝道,讲法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众生有自己心目中的丰碑,莫要给人添堵,对方在什么层面,就和人家讲什么层面的内容。

讲四禅八定时,被拍死的不是四禅八定,而是对四禅八定境界的执取,拍死的是那份执取。

能耐很大的人,没有拍死,学法是学不了的。没福报的人和大能,学法是比较困难的。要在流动的生命下学习佛法,对治身心当下的问题,这是有落脚点的。(这条古仙人道是有迹可循的。)

虽有生命层次不同,但是执着的本质是一样的,披着人皮的猪与披着人皮的天人,本质上都是有执着的,修行的重点不应该是在生命层次的提升上,着眼点应该是淡薄、放下生命中的执着。(当然,有些品质还是有需要具备的。)

师父的法,始终是以法住智、破身见的证初果为核心的,要于身心当下谈缘起性空。

接触到一个法,这个法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作用。最切身的利益是内心的烦恼解决了没有。

五阴十魔的产生,是由于内心有,外界才有机缘得以显相。

正观,即正见;观,又见,又见正见。现在对法的肯定是散乱状态下的肯定,和身心有过体证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有为法,是因缘法,有这样的因缘,才显这个结果。努力工作才有钱赚,趟在家里睡大觉是赚不到钱的。

戒是凡夫与圣人的分水岭,四不坏净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与心,物质与精神,五戒正是对治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造作的。

四不坏净就是三皈五戒,四不坏净从信入,从信破疑。

四不坏净与八正道的关系,《净其初业修梵行》书中有经文说:入流分与入流者。所谓入流分是指四预流支,而入流者说的是四不坏净成就以上的圣人。行持在八正道上的行人,至少是四不坏净成就者,即证得初果,破三结的圣弟子。

出家师侧重于修正念,在家人侧重修四不坏净,表面的形式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法住是米,涅槃是饭,有了法住智,才能入涅槃智。理论基础熏习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菩提树下成正觉》3

    引言:依法不依人 学法的根本态度:依法不依人。 师父当时想去闭关,云游,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师父的弟子们在莲花山等...

  • 《菩提树下成正觉》2

    自序Ⅱ 佛法是很简单的,世尊问:无常否? 答:是无常。 复问:无常是苦否? 答:是苦。 奇门遁甲再如何高超,无常否...

  • 《菩提树下成正觉》5

    学佛修行是为超凡入圣,凡夫,是我们当下的格局定位。有人觉得学佛修行就是念念佛,读读经,打打坐,参参禅,而念佛读经打...

  • 《菩提树下成正觉》1

    说在前面 《缘起的止息》若说是让我们理性学佛,让我们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佛。清楚了自己学佛为何事,接下来就要开始感性地...

  • 《菩提树下成正觉》4

    读一本书,要先有把书读厚的本事;之后还要有把书读薄的本事。 轮回的原因是无明与渴爱,凡夫是轮回的凡夫,圣人是解脱的...

  • 《菩提树下成正觉》6

    1.出家,出的是染爱之家,烦恼之家。出家,有心出家和身出家,以及身心俱出家。所谓净土,不在山上,不在道场,而在当下...

  • 《菩提树下成正觉》12

    《杂阿含经》:369经.七佛所悟缘起法 诣菩提树下:修行是有特定场所的,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树阴,人阳,可平衡嘈杂...

  • 《菩提树下成正觉》8

    通过自序和前言部分,我们了解了目前佛教界的很多现象。 外道修行人所学的,世尊都会,世尊学遍所有东西,达到了最高的禅...

  • 20160130菩提树下成正觉—引言摘抄笔记3

    我想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熄灭贪嗔痴,这是我们的共欲。共欲是什么呢?破无明而生明,断染爱执着,熄灭贪嗔痴,契...

  • 20160219菩提树下成正觉286经

    对于所取之法,若产生味着、顾念,爱缚,则会增长染爱,所以会执取。因为执取,而有后有,乃至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树下成正觉》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gx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