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文史哲》中国传统文化
卢梭,裴多菲的“自由”和我国施耐庵、孔子、老子的“自由”对比

卢梭,裴多菲的“自由”和我国施耐庵、孔子、老子的“自由”对比

作者: 蠓虫带着秤砣飞 | 来源:发表于2023-07-13 08:19 被阅读0次

      用“自由”这个词,把卢梭和施耐庵联系起来,似乎毫不相干。但我个人写这篇文章确实是由卢梭和施耐庵两个人的作品引出来的,请看: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鲁智深悟通圆寂时作了一首诗:“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卢梭的作品中明确提到了“自由”,鲁智深的诗没有提到自由,似乎毫不相干,因为我国的文字还是比较含蓄曲折的,鲁智深的诗中提到了“金绳”、“玉锁”这两个词其实就是我国对于人生“枷锁”的描述,断开了“枷锁”就是“自由”了。
      “金绳”、“玉锁”这两个词多见于算命,修仙之类的杂书当中。鲁智深在人生的最后,悟通了自由的真谛,得到了解脱“自由”了。
      卢梭对于“自由”的观点都是“相对自由”,我国的儒家典籍当中多是强调规则,人伦,等等,也是讨论“相对自由”,孔子是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在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得到了“自由”。
      在传统文化当中还有一种以奇特的角度来描述一种“绝对自由”。把“绝对自由”描述成“成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等用这种很奇特的词汇来描写。得道成仙在很多描写中要抛家弃子,出家,抛弃财产,接受各种考验甚至是抛弃生命,太上忘情,才能成仙(绝对自由)。这种对“绝对自由”的渴望,让我不得不想到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不是和为了修道成仙,抛家弃子的思想很接近?当然一般对裴多菲这首诗的解读是为了国家民族抛弃一切。但是怎么说呢,确实很和修仙的说法很搭。修道成仙的说法大多起源于道教,道教认老子为祖师,所以和老子有了一点关系,当然这样相关联起来有些牵强。当然道教的仙其实也不是绝对自由,而是有一定秩序的相对自由。而是没有三界五行的束缚。
      “仙”这个字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是不存在的,最早出现在《诗经 小雅 宾之初宴》,《诗经》是周朝的书,周朝建立了健全的人伦规范,各种社会规则影响深远。
      社会规则没有建立的时候,人无拘无束(也不一定美好),社会规则建立之后,各种规则就像枷锁一样限制住了人的天性。“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孔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应该是这个规范下的最高境界了。
      传统文化中,把这些规矩限制,用奇特的角度做了一个总结叫做:“五行,六亲”,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六亲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来的,分别是:“生我者,我生者,克我者,我克者,同我者,我”,所有的规则都包含在内:“生我者,对自己有利,能让自己变得更强的人、物、事,六亲对应的就是父母;我生者,就是我要做的事情,我的想法,我的孩子,等等人、物、事,六亲对应的就是子孙;克我者就是限制自己,对自己不利的人或者物,或者消弱自己的等等的人、物、事,六亲对应的就是官鬼(官代表管辖自己的人,可以是自己的上级,丈夫。“官人”,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至于“鬼”则是不可抗力的非人为因素);我克者,就是我给予哪些人限制,限制了什么,不利于什么等等的人、物、事,六亲对应的是妻财,好吧古人把妻子和财产算作是等价的,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合适了,不过现在结果相当费钱,也算是有点相关性;同我者就是和我志同道合者,和我类似的等等的人、物、事,六亲对应的就是兄弟;“我”就是自己,或者某件物品,某件事情本身。”由此一切皆在五行中,一切皆在规矩之中,一切都可以用规矩来描述。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要抛开父母,子女,兄弟,妻子财物,事业,也就是出家,当然这只能说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呢天地人,天时地利人和,不管天地人如何,都一心向道。
      规矩无处不在,孔子到老才达到了“所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适应规矩的难度。那么有这套枷锁,规矩,限制人们的“绝对自由”,是好是坏呢?应该说规矩枷锁,同时也是力量的源泉。因为至少全世界的人古今中外,都选择了枷锁。老子的自由,比孔子的更自由一些,枷锁少,当然力量也就弱一些。那么比孔子的枷锁更强的枷锁是不是能产生更强的力量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配给制,军事化,这些更强大的枷锁产生了更强大的力量。所以不同的时期要追寻不同的合适时代的枷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卢梭,裴多菲的“自由”和我国施耐庵、孔子、老子的“自由”对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pu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