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者,古人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之线,它总是能冷凝成一种追忆,风干成一种向往。中国最著名的有丝绸古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等,另有京西古道、徽杭古道,不一而语。我要说的古道虽名不扬外,但却是真实的,这就是宁波东钱湖畔福泉山景区的大嵩岭古道,古道宛若一条洁白丝带,蜿蜒萦纤在海拔550多米高的福泉山南北向的峰谷涧,静待后人用脚步去度量它的时光跨度,用心去体悟脉脉私语。
大嵩岭古道南面平坦,北面陡,路面全用卵石紧密铺就,图案有序,十余公分宽的石条砌边,块石设阶,遇溪则有石砌拱桥相连,岭两边因地势险要,共建有跨越大嵩岙溪、驻岩溪、佛路涧、龙潭涧等石拱桥八座,古道沿途有毛竹庵、甘露寺、云隐庵和西昭寺,此外,还有龙潭、驻岩、仙人脚印石、福泉山亭、福泉山茶场等景点错落而置,一路流水潺潺,乌语花香,空谷传音,树木参天,不远处,大嵩城墙依然挺立,散发着远古的峰烟,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大嵩江似九曲银龙,波涛入海;象山港白帆点点,青山碧海,风光无限,每次去看望丈母娘,我总是脚踏古道,穿行其中,一个人走走道,看看山,听听水,想想事。
原先,古道是大嵩方向进宁波城的必经通道,沿着古道上山,翻过岭,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到东钱湖坐船,才去得了城。现已公路直通,不必翻山越岭,只是古道还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常见着许多人会背着行囊,来古道寻踪,上山,下乡,回望古人,走进自然。
顺着这条古道上山,先入得眼来的是甘露寺,村子里大多叫甘露庵,想必先前是庵,而不是寺。早些年,这里没能看到多少遗迹,现在是在原址上新建的甘露寺,兴许是还了原貌。寺与庵是有区别的,原先是寺还是庵,不得而知,古人有阴阳结合之说,寺与庵总是同在,现在建了寺,那就是寺了,离甘露庵往大嵩约一里的地方确实有个庵,叫毛竹庵。走古道上山,不远处,就能听到小溪的流水声,溪旁有一条很少有人走动的小路,小路铺满枯叶,走在上面会有明显的起伏,进入山去,鸟惊空谷,顿觉寒气袭人,越是进入,水声越响,也越清凉,瑶草奇花常开,青松翠柏常青,各种杂木郁郁葱葱,偶尔能见到射进来的几丝阳光,到了阴雨天,会有一种钻心的感觉,走上百米左右,水声变得哗哗作响,向前望去,只见瀑布挂帘帷,雾气锁山涧,这就是幽灵秀地——龙潭。俗话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潭虽名不见经传,却是水深藏蛟龙,碧波荡神仙。
走龙潭小道上山,便是著名的马窑,马窑三面环山,百余亩一旷平地,马窑涧从中流过,这里土质肥沃,水草旺盛,大嵩先民早先在此辟田生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大嵩为抗倭城驻官兵千余人,尚有百余匹战马,政府便动员山民放牧于马窑,直至明嘉清四十三年(1565)倭寇平定,战马下山,此后便有人留在山上伐木建窑烧炭,故称马窑。
回路下来,延古道行数十米,则是一石拱桥,这石拱桥虽无赵州桥那样出名,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单孔古桥,因为年代已久,桥面石板陷落,两头的石狮子明显磨损,形象暗淡,只有桥下溪水长流不断,古桥、溪水、花草、树木,特别是当太阳斜射进桥洞时,景与境,静与动,在这里勾兑出一幅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山水画,让人久久不能离去。
过了这石拱桥,抬头就可望见一大石板竖在路边,初看,这石板像是悬空的,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待走近看时,才知石板脚下有几尺伸进山里,应该叫石岩更合适,只是让人不好理解的是,石岩悬出的下面柱着许多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小木棍,后来才知,这石岩就叫柱岩。柱岩,因石巨岩险而称奇,本自然界鬼斧神工所天成,大嵩岭古道经其岩下,旧时商旅挑夫过此,因前不见村,后不着店,上有险岩,下是悬崖,林涛怒吼,豺狼哀嚎,遂心存疑惧,无奈之下折枝拄拄,以祈太平,尤其樵人担夫穿梭其间,更需腰硬脚健,自此前者所为,后者仿之,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别了这柱岩,转过两个小弯道,踩着石阶拾级而上,只见两旁的杉木粗壮茂盛,高余几丈,那阳光全被档在树梢,山里难见绿色的植被,地上覆盖着厚厚的,从树上掉下来的枯枝腐叶,还有许多碗口般大小的枯树,横七竖八倒在地上,有些树枝已经长出了清苔,长出了小草,看来,地上厚厚的那些枯枝树叶,早已成为那些参天大树的营养,大自然同样演绎着弱肉强食的规律。
石阶过后的百余米,就是仙人脚印的地方,仙人脚印,相传福泉山老龙喜怒无常,高兴时布云下几滴雨,发怒时往往晴天霹雳,霎时乌风猛暴,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冲田禾,调皮时甚至五六十天不下雨,连城隍老爷亲到龙潭祈雨也无济于事,河干地裂,庄稼无收,此事轰动天庭,玉帝便派仙人来福泉山警示老龙“为民造福”,据说仙人从海隅赶来,前脚在北仑春晓镇狮子岭(也有仙人脚印),再一脚就踏在大嵩岭,现留下明显脚印,供游人鉴赏,去路过此地,我也总是会在仙人脚印上踩几下,据说这样便是健脚如飞,轻松上山。
上得山去,地势渐已平缓,阳光直射行人,路两边是长满杂草的水田,不远处还有几排破旧的房屋,这里曾是福泉山林场的大嵩岭分场,兴旺一时的,那大门上面还清晰可见一颗五角星,大门两边还有用大红油漆写的标语,只是日晒雨淋,看不清内容了,一看便知是文革留下的印证。大门不远处,便是福泉亭遗址,大嵩岭墩福泉亭曾是古时过岭客商,担夫避雨,歇脚之处,此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下水(东钱湖边一小村子)开埠后,大嵩岭成为周边地区交通要道,官轿进出,客商运货,均靠担夫“上磨肩胛,下磨脚底”来搬运,俗话说:挑担走上要气紧,下坡要脚劲,挑夫到岭墩便筋疲力尽,此亭歇脚,喝甘甜福泉,享过岭清风,揩辛勤汗水,然后轻泛下岭,苦中有乐也。
福泉亭后,古道分成两路,一路伸到山顶,一路过岭后下山通向东钱湖,来古道寻踪的大多是去山顶的,登山到顶可以眺望远处的大海,也有走另一路下得山去,过洋山岙、下水坐上公交回城。
上山一路向前,便是大片大片的茶园,这山顶上有个福泉龙潭,说是龙潭,实在是个小水库,这个小水库虽锁山巅,却是水源充裕,清澈碧蓝,原是山脚小山村农民灌田用水。站在水岸坝上向远处望去,便是望海峰,岩石耸立,奇异险峻,一巨石正面书“望海峰”三字,背面书“福如东海”四字,站在巨石正面,眺望远方,可见巨龙似的大嵩江入得海去,亦可望见东海之滨的象山港。
“无限风光在险峰”,绕过望海峰,蜿蜒曲折的山径顺势而上,这便是福泉山的最高峰,只见山壁陡峭,峰上云遮雾绕,仙景一般,由此,留下那些仙人脚印也就不足为奇,峰的西面便是兼具西子风韵和太湖气魄的东钱湖景区,北面是著名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太白山。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登上这福泉山的最高峰,顿觉人的渺小,但无论怎样,人总是站在高处,总能望见远处,终觉人的伟大,站在福泉山的高峰,呼吸着清新的仙气,沐浴着阵阵雾气,打坐在青石台上,仿佛我是成佛了,只因为手中拿的是太现代的IPHONE5,离佛还差十万八千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