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二四) 【原书卷十一·四一】
壬寅冬,余游雉皋。何春巢引见其亲家徐湘圃司马。其人吐气如虹,不可一世;家有园亭之胜,招致名姝,宴饮竟夜。见赠云:“一病经年喜再生,西风吹客过江城。虎溪大笑酬前愿,雁宕闲游寄远情。荒径漫劳携杖访,倾心不待整冠迎。夜来天际文星聚,珠玉惊闻掷地声。”“飒飒空林乱叶声,相逢慰我寂寥情。多邀红袖同行酒,小摘寒蔬为煮羹。对月且拼三五夜,看花莫问短长更。幽怀万种愁千斛,不遇先生不肯鸣。”
乾隆壬寅年,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袁枚时年67岁。
雉(zhì)皋,如皋的别称。如皋市,江苏省县级市,由南通市代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与苏州市隔江相望。“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载“贾大夫如皋射雉”的传说。明《嘉靖维扬志》载:“春秋传贾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从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
何承燕,字春巢,号以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诸生,官东阳县训导。乾隆六十年(1795)重赴乡试,仍落第。工词曲,为袁枚所深赏。与黄振、江大锐相友善。有《春巢诗词钞》。散曲集名《春巢乐府》,收套数十五套。又有游戏之作四套。
徐湘圃,清代人物。(资料缺)
虎溪三笑,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雁宕,即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开山之始。唐代时期,西域高僧诺讵那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其人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宋代时期,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为雁荡山发展鼎盛时期。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司马一词,在明清时期,为兵部尚书的代称。徐湘圃的资料没有找到,但从诗话的记载及此人的诗作,似乎是个豪爽大气之人,加之其大病初愈,心情极佳,又得识诗坛领袖,自然大摆筵席,纵情声色。“对月且拼三五夜,看花莫问短长更。幽怀万种愁千斛,不遇先生不肯鸣。” 这几句诗既把袁枚所说的“招致名姝,宴饮竟夜”的情形跃然纸上,又把徐湘圃得识袁枚深感知音的愉悦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现场体验感,到情绪感染力,以及文字表现力,都与作者的性格十分匹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