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陌生世界真好啊!
我们总爱给自己立个人设,又总是想打破这个人设,让自己更轻松自由,普通人也是如此。名人明星不在讨论之列。
到了CC这个年纪,思维或多或少都被固化了,即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时常做一些突破自身圆圈的事情,但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CC来说,无拘无束,无相无形,能细嗅蔷薇,也能高瞻远瞩,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状态。但是生活的牵绊太多,她并不够强大到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会经常有话不得说无处可说,无人可听,皆因顾虑太多。
CC又晚睡晚起了。起来身体没有明显不适,虽然感冒还没有痊愈,但无妨。
想做的事情很多。
画了一半的画,待整理清扫晾晒的床被,可以施工美缝的卫生间,需要大扫除的屋子,还有那些等待回看的网络课程,需要出趟远门的事务,还有几件需要手洗或者干洗的衣服……
M呀,这么多事情!
在整理床被的时候脑子里想起付费群里特别活跃的X老师,那个能量爆棚的小女人,总是在大家都安静的时候也能对教育、时事、婚姻家庭乃至家长里短等说得头头是道。
而CC总是太谨慎,有时又太轻率。谨慎地交朋友,轻率地和新朋友谈心,交浅言深的教训得了不少,所以更沉默谨慎。其实她也很爱吐槽啊,也有小肚鸡肠,也很会说故事,对生活的感触同样良多。奈何不敢找身边的听众。所以陌生的世界真的挺好,但她还是怕被莫名网暴!
也不是一定要有人共鸣,只要能被看见,不被打扰,一吐为快也是乐事。
周一的上午,CC接到一个电话,显示是儿子班主任老师来电。
老师很少来电的,莫非有事情?惴惴接听,不过是儿子有书本落在家里了,需要老妈帮寄送到学校。
学校不远不近的20来公里。CC查了“闪送”需要48元服务费,遂决定出门给车充电,然后亲自闪送一下。
换了好久没有穿的一件长大衣和一件不怎么穿的修身牛仔裤,自我感觉良好地出门送书的。交门卫保安室即可。
和校门卫保安打交道次数很多。尤其是儿子小学时。认识CC的除了儿子班级老师之外,还有门卫保安室师傅。CC三天两头去给孩子送东西。书本,作业,水杯,通知、红领巾等等,什么都有。小家伙就像缺根弦,总是丢三落四。
CC那时候工作挺忙,但好在不用坐班,时间相对自由。但再自由也不能这样随叫随到呀,所以经常急急匆匆赶来赶去,对门卫室师傅一脸赔笑递交物品。
久而久之,门卫师傅看到CC就开窗收取,甚至有一次有个年纪大的师傅直接给了孩子一个水杯让他不要打电话叫妈妈送了。
可见CC也不是个好妈妈。没有培养好孩子的习惯,也没有亲自帮着收检孩子上学物品。老师的脸色总是很难看,话也阴阳怪气。孩子读个小学,大人孩子应该遭了很多罪。尤其CC的心里,被焦虑暴躁填满。
那时候她打过孩子。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但是内心纯净得像水晶一样,其实是非常漂亮可爱的宝贝。就是有点注意力缺失,坐不住。太心疼他了。没有遇到好学校,好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就那么硬着陆,进入了中学青春期。现在回想起来CC心里还是很痛。
初中抓住机会进了一家民办学校,所幸遇到良师。一家虽然在颇为艰苦中度过四年,但总算是力往一处使,不和学校老师内耗,孩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颇为自律的帅气男生,并考上了一所不算差的高中。
可是问题又来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家越来越沉默寡言。小时候那个热气腾腾上蹿下跳的小孩不见了。和父母不爱说话,作业喜欢一个人一个屋子,不再下楼玩闹,也不再需要父母陪伴。
接到儿子电话并再次往学校送书的CC一路上想起了孩子成长的过往。感慨良多。成长路上总会有得有失,而父母总是会患得患失。
就在CC回家的路上,班级微信群里收到了班主任的通知,一份名单里标注着“周末作业质量极差”的学生和学科。看老师信息家长都是很积极的。
CC在等红灯的时候看的,看了又看。她的小孩,四门学科,都打上了小“X”,班级之最。
月考成绩上周出来的,小伙子考得差强人意;而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他也在书桌前度过,那么这么多学科作业质量极差是怎么回事呢?
CC忍不住给班主任私信询问作业到底什么情况?老师回复主要是没做完。CC没有急着回复老师。她的内心自然是经历一番起伏波动、撕扯纠缠的,她想起两周前老师私信问他孩子作业经常晚交或者没有完成,是不是以前就如此。
老师的任何负面反馈和询问,其实在家长看来都可能是责问和告状,家长都像被临时提问的学生一样,容易一时语塞。
CC当时的回答很勉强,意思是孩子慢一拍、时间管理有问题之类,总之是帮孩子自我检讨的那种。这种模式似乎时光流转,回到了孩子小学时候熟悉的感受,总是和老师一脸惭愧地为自家孩子道歉。这种态度可能会让老师对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孩子冥顽不灵家长也无可奈何之类,总之如果遇上水平差的老师,只会对孩子有害无益。
然后。CC给老师回了一条信息,想尽量表现轻松一点,大意是:孩子可能有自己的节奏,既然老师家长都提醒过他却没有效果,不如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吧!
老师久无回音。CC又觉得自己需要再说点什么。例如说明自己这个态度的理由,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样的态度。于是,CC思索良久,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一直到回家之后好久,编辑了几次,给老师补充了一篇“小作文”式微信,里面有“三段论”(哈哈),大意是:我家小伙是个好孩子,希望老师您在孩子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多给点关注,学习成绩次之,在此基础上,家长一定会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冲刺高考的。
最后,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回了CC一条语音,她说:XX妈妈,您不用焦虑,这次群发的名单不是单独点名批评您家孩子,这个周末作业班级整体状况都松懈了,所以不是私信给您。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沟通都良好,月考成绩也很不错,无需焦虑……
不得不说,老师是有水平的。
她一眼看出了CC的焦虑,在CC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一言道破,然后说明孩子在校情况良好,再安抚了CC。至此心定。
人和人之间还是要交流的,否则可能会胡思乱想,越想越多,彼此互生误会或者一个人陷入情绪的战争里。
把这些写出来,如果被CC身边的熟人朋友看到,请勿传播分享讨论,此事让她和她的家人一起消化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