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读过一遍《贝多芬传》,贝多芬伟大的一生,罗曼.罗兰充满张力激情的文字,傅雷先生优美睿智的翻译,挟带着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从书中飞涌而来,直击我心,以至读完后还在颤抖,不敢再翻看一页。今天坐在四月的春光里,揣着感激与渴求鞭策的勇气,重新翻阅这本传记,体会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受与神同在的醉意。
~~~~~~~~~~~~~~~~~~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傅雷译者序
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最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 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表示感激的最好方式,是施予。(翻译的个人动机)——傅雷译者序 1942
《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头换面了。——罗曼.罗兰 原序1927年
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呼吸下英雄们的气息吧。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罗曼.罗兰 原序
1770年冬天,贝多芬出生于波恩。父亲是个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四岁时就被他父亲整天钉在洋琴前面,少年时代他就得操心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他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1796-1800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在好几年中他瞒着人家,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疾不致被人发现;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他在日记中鼓励自己: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的……二十五岁!不是已经临到了吗?
这期间的一些作品表现了悲剧式的愁苦,如1799 的《悲怆奏鸣曲》。然而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得时间。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1800年欢悦的《七重奏》和明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 都映出一种无忧无虑的青春锐气。《第一交响曲》是快乐的,慵懒的,人们能感到其中含有迷醉的原欲和希望。
1801年,贝多芬写信给朋友:隐忍!多么伤心的栖留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当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地轮回中去探寻根源;直到相当的年龄,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这时而颓丧时而骄傲的转换,这些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他1802年的大作品里《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月光曲》,题献亚历山大皇帝的提琴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
而1803年的《第二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年少气盛的情爱,一种无可抵抗的力把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乐曲的终局。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1804年的《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 时代之魂在其中复活了,那么强烈,那么纯洁。
1804年的《热情奏鸣曲》 卑斯麦曾经说过:倘我常听到它,我的勇气将永远不竭。
1806年 的《第四交响曲》 真如一朵精纯无比的鲜葩,含有他一生最平静日子的幽香。因了爱情,他在生活与举动上努力与社会谋妥协。贝多芬要博人欢心,并且知道已经博得人家欢心。猛狮在恋爱,它的利爪藏了起来。但在他的眼睛深处,甚至在《第四交响曲》的幻梦与温柔的情调之下,我们仍能感到那可怕的力,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
1808年,贝多芬写的信: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美妙。——我并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
1808年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和1810年完成了中断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都是贝多芬依靠爱情的影响获得了自主力,结出了天才的最完美的果实。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爱情把他遗弃了。1810年,他重又变成孤独;但光荣已经来到,他也显然感到自己的威力。他正当盛年,他完全放纵他的爆烈与粗狂的性情。他还有什么需要畏惧,需要敷衍?
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欢乐,需要应用它,甚至滥用它。
这期间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贝多芬说是自己最尽量的2件作品,表现得最自然,发狂般的欢乐,无从捉摸的转变,伟大的骇人的爆发。《第七交响曲》是无目的地,单纯为了娱乐而浪费着超人的精力,宛如一条洋溢泛滥的河的欢乐。 这是一个酒徒的作品,也是力和天才的产物。贝多芬说:我是替人类酿造醇醪的酒神,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热。
《第八交响曲》的力量固然没有第七交响曲那么夸大,但更加奇特,交融着悲剧与滑稽,大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
1814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他被看作欧罗巴的光荣,亲王们向他致敬。贝多芬说:我的王国在天空。
光荣过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社会的目光从艺术转到政治方面,音乐口味被意大利作风破坏了,贝多芬被视为迂腐。1815年秋天起,贝多芬和人们只有笔上的交流,他的耳朵完全聋了。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的精神骚乱只有在自然中获得些许安慰。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顶着太阳,冒着风雨。这期间他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常常为了靴子洞穿之故不能出门,还得装作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窘迫的神气。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项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和哀伤的漩涡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第九交响曲》
在贝多芬的意念中,欢乐是神明在人间的化身,它的使命是把习俗和刀剑分隔的人群重行结合。它的口号是友谊和博爱。由于欢乐,我们方始为不朽。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作了欢乐来给与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他用自己的豪语总结他的一生:用痛苦换来欢乐。
罗曼.罗兰说:提起贝多芬,不能不提起上帝。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他把神明视为平等,视为他生命中的伴侣。被他虐待的;视为磨难他的暴君,被他诅咒的;再不然把它认为是他自我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冷酷的朋友,一个严厉的父亲……而且不论是什么,只要敢于和贝多芬对面,他就永不与它分离。一切都会消逝,他却永远在它面前。贝多芬向它哀诉,向它怨艾,向它威逼,向它追问。内心的独白永远是两个声音的。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听得见这些两重灵魂的对白,时而和谐,时而争执,时而扭殴,时而拥抱……倘没有这等持久不屈的“追逐魔鬼”,挝住上帝的毅力,他哪能在痛苦遗嘱之后再写出《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哪能战胜一切疾病中最致命的——耳聋?
耳聋,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了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附:
贝多芬的遗嘱: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假如我不知道一个人在能完成善的行为时就不该结束生命的话,我早已不再人世了。
贝多芬的善良慷慨:我看见一个朋友陷入窘境,倘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
~~~~~~~~~~~~~~~~~~
本书对贝多芬的主要作品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引导读者去欣赏,去领悟贝多芬把精灵从深渊里召唤到高峰上,倾听他战胜人类的庸俗,战胜他的命运,战胜他的痛苦。引导我们看到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开的那条缝,暗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