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采访 第一篇
——2016年5月28日,写于静安寺旁湾里书香
窗外是一大片绿意盎然,再过去一点就是一座刺向天空的高楼,在周围一片低矮的楼宇间显得有些刺眼且夺目。
从早上开始雨就一直没有停,上海每到周末就一定会下雨,看着雨水一点一点打在落地窗上,我努力的在脑海里回忆着有关于她的一切。
去年我在钛媒体投了一篇文章,意外的通过审核了,从那之后我多了一个身份,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后来陆陆续续接到很多邀请,开了一堆专栏。
忘了是谁跟我推荐的,后来进入了简书码字。
那时简书正值最鼎盛的时候,我在上面的文章平均都可以破万,由于之前在其它平台积累了很多文章,我就都搬到简书了,有一段时间简书各个版上都有我的文章。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杨小米,一个让我形容起来有些困难的女子。
那个时候杨小米在简书上的ID还叫“这个秋天”,也还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她就这么静静的在简书上一天发一篇文章。
这些文章多数都来自于她初来上海时在QQ空间写的日记,一开始阅读量并不好,忽然有一天就篇篇过万了。80后一代人很多都在QQ空间写过日记,但是能够把日记写成她这样的却是不多。
她就像雨后绿意上的新叶,在你措不及防的时候,就已经长满了整个树冠,生机盎然的在你面前耀武扬威着,告诉你她来了。
她的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技巧,文笔也谈不上有多么优美华丽,之所以会去持续关注她,是因为我在她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看着她的文字你可以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坐在你的对面。
上次还是在这个地方,静安寺旁的湾里书香,我们喝茶的时候我说笑到,其实我都不需要再单独采访你一次,你的一切都在你的文字里。
从小时候父亲做生意破产、到后来大学时候跟着学长学习,再到后来开始在QQ空间写日记,加入懂懂的会员学习写作技巧等等。
从学习、工作再到生活,基本上都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不同的文章偶有交叉提到相同的事,逻辑佐证了这些事情的真实性,这种将自己赤裸裸的摆在台面上的感觉让我有些害怕,因为我完全做不到,这背后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是一个很难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摆到台面上去给别人讲的人,有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从来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情感上的事情,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我都把他们埋在了内心的某个小角落里,在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回头去缅怀下。
然而在她的文章里我却认识了她的初恋,现任,爸爸妈妈、弟弟、闺蜜以及一些忠实的读者们,他们轮番在她的文章里出现,他们相处的每时每刻,感动、开心、难过以及偶尔的不和争吵,全都悉数跃然屏上。
我知道她有一个叫天一的读者妹妹,一直在帮她做文章的校正工作,我知道她有个叫小风的闺蜜,是个心理学学的很好的学霸;她还有一个在华为工作的叫刘先生的“哥哥”,也是个很厉害的学霸,还有一个做饭很好吃的弟弟“蛋蛋”。
我还知道她是一个有些过份讲究原则近乎“无情”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对世俗的“成功”很着迷的人,还是一个很“爱钱”的女人。
有一次她去见她来上海的第一任BOSS的时候,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粉丝过三万了,这个月打赏都过5000了。”
上次喝茶的时候她告诉我,她是一个非常享受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人,念书的时候老师问谁上黑板做题,她是直接冲上黑板的那种人,所以一直以来不太受女生们的欢迎。
最近在看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杨小米正好也是一个喜欢心理学的人,我想试图从心理学上去解释一下她这种心理。我是一直坚信我们所有的行为,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它一直在悄悄发芽生长,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杨小米的出身并不算差,小时候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富二代”的,这类家庭出生的孩子多半会出现两种性格:
一种是不学不术混不吝,一种是努力向长辈靠近,方方面面都想要做到比其他人强,追求优秀是长在基因里的。
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做生意破产,杨家姐弟又深切的体会了一次什么叫做人情冷暖,进一步加深了她追求成功的潜意识,或许还带有一点“光复家业”的使命感,想要给曾经冷眼相看的人看看他们活得很好。
追求成功这事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绝大多数人在追求的,不过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罢了,在这一点上我也一样。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性的去追寻诗和远方,当你付不出房租的时候,当你连着吃了一年的泡面的时候,追求世俗的成功是一件自然而然会产生的想法。
追求世俗的成功就是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不过是想活得不那么尴尬,是希望让自己活得有尊严罢了。
而且我一直相信,对自己负责让自己过的更好,不给社会添乱就是最大的爱国。如果你连自己都养活不好,就不要天天去喊口号了,对社会来说你就是个不安定因素。
在“追求更好的自己”这种思维下,杨小米从小地方来到了上海,从月薪几千到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有机会去见更多的人,看书写字学习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她真正的爆发是从一篇文章开始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她陆续写了几篇刷屏的文章。很多人这个时候都得唏嘘一声,这一切都是靠运气的,或者功利一点的人,想要问一句,刷屏的文章怎么才能写的出来。
杨小米最开始的时候文章写的并不好,我找她要了QQ号,看了2013年她写的文章,基本上就是一本流水帐,文笔逻辑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有人想要见识一下那种文章,回家找一个完全没写过文章的人,让她写一个给你看看就知道了,就是那种完全新手的感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祖宗有些话还是有道理的。
最开始的时候她在QQ空间写日志,平均一篇阅读量就几十(这种阅读量还能坚持写上一百多遍,毅力也是惊人的),后来加入了懂懂日记的付费会员,有机会可以在懂懂的文章下面评论。这可以说是杨小米的第一次比较大的转折吧。
她认认真真的写每一个评论,认认真真的总结每一篇她看过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加她为好友,QQ好友就上千人了,这些人很多成为了她的种子用户。
积累了一百多篇文章后在朋友的推荐(注意看这两个字“推荐”,好东西大家是会争相传播的)下,开始去简书写。
知道有简书这个地方之后,杨小米把在QQ空间的一百多篇文章修改后发了上去,然后迅速在简书作者当中冒出了头,成为了简书的签约会员,陆陆续续在不同的地方做了好几场分享演讲。
目前正在写一本自己的书,工作也上了另一个档次。
没有放弃工作这事我挺佩服的,很多自媒体人写了几篇文章之后,就开始接广告写软文,过起了自由职业的生活,这其实是在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和很多人聊天的时候都聊到过这个话题,我一直认为把自媒体当成一份辅助自己事业的名片更好,不要靠自媒体这个东西而活,当然如果你能做到罗胖那样算你牛。
对于杨小米来说,自媒体、专栏作家这个身份,是自己职业上的一个赋能,她的本职工作一直是市场,原来是销售,现在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市场总监。
标签给职业赋能的时候,职业同样是给自己的标签赋能。我的一个自媒体朋友褚伟,经常喜欢引用一句话,自媒体人要有一份不以为生的工作,我一直觉得蛮有道理的。
对于杨小米来说现在的工作就是不以为生的,这让她可以有更大的职业选择权。
她也可以更有底气的在职场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遇到能够赏识她这种想法的BOSS,毕竟背后还有一个自媒体的标签,以及一个篇篇文章都可以阅读破万的公众号。
任何一个BOSS首先打量她的眼光就会不一样,对于能力的信任感会更强。
很多职场上的人之所以提出的想法不被重视,很多时候和想法本身无关,而是因为提出想法的这个人不够有力罢了。要想你说出去的话会被重视,先让自己变得有力吧,杨小米她做到了。
每天下班回家路过楼下广场的时候,我都可以看到一群嫩到可以掐出水的少男少女。
他们一人一个大滑板,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个简单动作练习着,动作非常难看且不熟练。很多炫酷的技能展现背后,都是从这种“难看”里走过来的。把一件看起来很“蠢”的事情,反复做重复做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是通向牛逼的不二法门,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