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星期五,又是一个忙碌而充实的一周。感觉昨天还是周一,今天就是周五了,忙碌的日子果然过得特别快。
生活上倒是没有什么大变化,就是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晚上陪玩、讲讲睡前故事。虽然早晨叫小宝起床依然要经过一番斗争和哭闹 ,但感觉这一周鸡飞狗跳的氛围似乎有所减少。
想了一下,应该得益于最近听樊登讲书比较多的关系。
入了樊登读书会好久了,但是竟然直到这个月才正经八百地听樊登老师讲书。这一听就一发不可收拾,11月已经听了35本书,这周目前听了13本书:《陪孩子终身成长》、《妈妈知道怎么办》、《武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博弈论与生活》、《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光环效应》、《袁隆平的世界》、《人生只有一件事》、《你为什么不道歉》、《关键对话》、《被忽视的孩子》、《西南联大求学日记》。
樊登老师讲书,一本书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之前大概是看到时长有点长,就有点打退堂鼓,一直拖着没听。而这段时间,大概是觉得买了会员不听实在是太浪费了。加上自己阅读的时长时短,听樊登老师讲书好歹可以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提纲挈领地了解一本书,总好过一点都不了解。
而在利用每天开车、画画、各种等待时间用1.5倍速度听完了一本又一本书之后,不仅增长了新知识,更新了一些认知,还更增加了自己阅读的紧迫感和对知识的求知欲。
而在这周听的这些书中,包括之前听的书中,有好几本是关于亲子关系或是教育的。虽然这些书的作者经历、背景、国籍、领域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角度力图向读者、向为人父母、为人师者揭示一条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孩子甚至有利于成年人自身成长的亲子互动的道路。那就是,尊重孩子、尊重科学,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看到自己的童年创伤,谅解自己父母的不完美,并愿意去走一条更加科学的育儿之路。
虽然,这周听的这13本书涉及多个领域,但是听到最后,都会发现,真善美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万变不离其宗。而通过阅读、学习、聆听各种学科、各种角度、各种故事,就把这种向善向美的意识慢慢植根在自己的身体里。
罗翔老师说过:“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读书只是为了培养你的智慧,有哪个同学记得昨天你吃了什么?记得三天前你的菜单是什么?你记不住了,但这些东西都成为了你的养分,读书也是这样,我们很多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并不需要记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我们只需要去读,慢慢的就成为了我们的养分。我们因为无知而去阅读,而我们越阅读,我们越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谦卑的人。”
听得越多,读得越多,思维和认知也在潜移默化间发生着改变,当头脑中植入了正确的信念,就会慢慢影响自己的某些行为。
比如,最近当小宝哭闹时,我在哄他时就会说:“啊呀,撞疼了呀!”“宝宝,还没睡醒是不是?”“宝宝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对不对?妈妈也不想出被窝呢。”等等这些共情的话,而不是上来就不耐烦地说:“男孩子不怕疼,要勇敢”“不要哭了。”等等感受不到爱意、自以为是的说教和命令。
而当我更多地理解孩子,更多地与他共情时,也确实感到,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并且能够缓和他的焦虑和不安。
读书是有用的,学习是有用的。那些总说读书无用的,大概是想读了马上能用。有些知识当然是可以立刻用的,但发挥作用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而有些是我们不去用,那再有效果也等于没有。但读书更多的作用是细水长流、慢慢滋养的。
在某个不知道的瞬间发挥了作用,或是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我们用了什么方法,但不一定是某一本书的某一句话立刻跳出来拯救我们,而是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结合我们的工作、生活的经历,相互影响、共同发力、催化发酵而发挥了某种作用,产生了叫做能力、智慧的东西。
而这个过程一天两天肯定是不够的、一本两本也肯定是不足的,甚至一种两种、一类两类的书也是达不到的,同时还要加入鲜活的生活作为催化剂,才能产生我们想要的效果。
在读书的过程中耐心很重要,当我们有了耐心之后,在听书、读书、学习、思考、输出、应用、转化、创造的过程中,属于自己的方法自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也会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扎实。
接下来,计划多点安排时间先把樊登老师已经讲过的且我自己已经买的书,结合樊登老师的讲解,自己读一遍,进一步加深对书的理解。
读书无止境,终身成长一直在路上。
无戒学堂日更第32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