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宽待下人(列传第四•诸王一)
晋恭王朱棡(gāng ),朱元璋第三子。跟宋濂学文学,跟杜环学习书法,洪武三年被封为王。洪武十一年去到封地太原,在途中打厨师。朱元璋知道后让使者飞马传谕旨说:“我率领众多英杰扫平元末祸乱,从来不会姑息犯错的人。只有厨师徐兴祖,侍奉我二十三年,我从来没有惩罚凌辱他。‘怨不在大’,年轻人要记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67b2ea11732cf1fd.jpg)
这里讲的事很有意思,我说明一下。
1、朱棡长大后就让他去封地生活,这个应该是出于保证太子朱标的地位的目的,避免其他儿子留在身边导致争宠谋位的事发生。
2、朱棡的一举一动朱元璋都是派人盯着的,连这种打厨师的小事他也马上就知道了,立刻派出使者教训他一顿,背后的寓意至少有:不放心这个骄纵惯了的儿子,怕他去到封地惹事;不放心儿子身边的属官怕这些人带坏儿子或引诱他产生争夺太子位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朱棡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掌握中让他老实一点等等。
3、通过这件事对朱棡进行教育引导。朱元璋先是说明自己性情严厉,不会放过对犯错的人,但对这个叫徐兴祖的厨师却很宽容;这种宽容当然不是徐兴祖不会犯错。从徐兴祖才跟着朱棡没几天就挨打来看,他应该不是那种会讨喜的人,只是朱元璋单纯对他很容忍而已,理由就是那句“怨不在大”。这句话出自唐朝魏征《谏十思疏》,里面有“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话,意思是“怨恨不在于多大,令人畏惧的是失去人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应该慎重深思的”。朱元璋说“怨不在大,小子识之”大致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能随便得罪身边的服务人员。历史上得罪身边的服务人员而招致祸患的例子不少。比如春秋时宋国和郑国交战,宋国主帅华元在战前壮行的宴席中忘了分肉羹给自己的战车的车夫羊斟。羊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交战时就直接开着战车把华元拉到郑军的军阵中送人头,令华元被郑国轻松俘虏了。又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东魏皇帝高澄,他的厨子叫兰京,是从梁国抓来的俘虏。兰京多次请求高澄放他回去,都被高澄拒绝了,高澄还威胁要杀掉兰京。兰京可绝望了,人一绝望啥事都敢干,就联合别的一些厨子把高澄刺杀了。还有一个皇帝也是被厨师干掉的,是辽朝的辽穆宗耶律璟。这个耶律璟可能有精神病,每天都要找各种理由杀人。这天天杀人谁受得了啊,大家每天都是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去上班的。终于有一天大家全受不了了,一个厨师联合其他服务人员一起趁耶律璟喝醉酒时将他杀死。朱棡应当引以为戒。
二是要施行仁义,不能任性妄为。朱棡生长皇家,娇生惯养,虽然聪明但为人傲慢,动不动就耍性子乱来,不知宽恤待人。朱元璋让儿子们去各地作为藩王是为了监察地方,维护统治的。朱棡要是乱来搞得人心尽失可背离朱元璋的初衷。明王朝刚刚建立不久,有很多人对朱明王朝是在观望中的,北元的威胁也还在,朱棡要是闹出啥乱子可不是小事。所以有必要对他进行告诫。
从结果看,朱棡还是太年轻,没把朱元璋的劝诫当回事,然后就惹怒了这个暴躁老爹。幸而太子朱标尽全力去救护这个三弟,不然朱棡肯定会受到严厉处罚。到后来朱棡年纪大了才慢慢成熟,变得贤明起来。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