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心 每天写1000字阅读思考分享
20170207:《文心》读后感中篇

20170207:《文心》读后感中篇

作者: 苦行僧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21:45 被阅读0次

    三、写作方面总结

    2、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

    (1)修辞手法 ---- 锦上添花

    修辞可以说是作文章时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为什么有些人写出的文章文采飞扬,读起来畅快淋漓,而你写的文章平铺直叙,没什么味道,这其中,就有修辞运用上的差别。

    作者通过引用经典作品,展示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重复法:

    重复法:----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拟人法:

    拟人法:----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苍山雪。半山雾若带然。

    讳饰

    “……譬如我们对于尊上的人说要死,应说什么“不可为讳”,在绅士社会里说小便、大便处,要说什么“盥洗室”、“更衣室”……”

    铺张(夸张):

    “……说小会说什么“渺沧海于一粟”,说长会说什么“白发三千丈”,说难会说什么“比骆驼穿针孔还难”,说易会说什么“如反掌”了……”

    譬喻(比喻):

    “……例如,我这次在福建逃难,如果把情形写记出来,也许会用到“枪林弹雨”的话。“枪林”就是“枪如林”,“弹雨”就是“弹如雨”……”

    映衬(对比):

    “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说,使它们交映成辉,事物的异点就分外显出了。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映衬格”。例如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人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把君子和小人对照起来说,就可叫人看清分别,不致混同了。”

    但是要着重注意的是,修辞只是写作的一种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你的文章能否打动人心,最关键的还是内容、立意、以及你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的价值,不要以为卖弄修辞的技巧,粉饰雕琢,就可以让一篇言之无物的文章起死回生,切莫喧宾夺主。

    (2)给读者以画面感 ---- 印象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要你来描写初中生春游踏青时的场景,你会如何来写?

    乐华、大文平时难得离开市集。现在依傍着活泼的发亮的河流,面对着一抹浓绿一抹嫩绿涂饰着的山容,路旁的柳枝拂着他们的头顶和肩背,各色的花把田野装成一副娇媚的笑脸;他们好像回复到了从前的乡村生活,彼此手牵着手,跳呀跳呀地走着;

    仔细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描述春天郊外的景色,以及两个中学生外出郊游时欢快的情形:“活泼而发亮的河流”想象得到是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一抹浓绿一抹嫩绿涂饰着的山容”想象得到是山上有些地方的树在春天里发出了新芽,所以是嫩绿,而有些地方是常绿植物,所以是浓绿,一片青葱的景象;“路旁的柳枝拂着他们的头顶和肩背”想象得到同学们走过一排刚发芽的柳树的情境,画面感很强,“装成一副娇媚的笑脸”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田野中花团锦簇的景象;“跳呀跳呀地走着”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我们不要平平板板记述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我们要把今天得到的感觉写出来。感觉山在哪里迎过来,就写山在哪里迎过来;感觉河里的柳树影宛如镜子里的女子,就写河里的柳树影宛如镜子里的女子。这样写的游记,送给别人看,或者留给自己将来看,都比较有意义。”

    这就是关键点,尽量不要仅仅直白的描述发生了什么,你看见了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会很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感染力,而要用心灵去感受,你看到的东西带给你的印象。

    ……枚叔说:“(印象)这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解释也不止一个。最普通的解释,就是从外界事物收到的感觉形象,深印在我们脑里的。所以,你第一次遇见一个人,感觉到他状貌举止上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他给你的印象;或者你来到群众聚集的大会场,感觉到群众的激昂情绪有如海潮的汹涌,有如火山的喷吐,那么“海潮和火山一般”就是这群众大会给你的印象。”

    ……“作文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就不仅是“记叙”而且是“描写”了。”……“从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记叙”和“描写”对于读者的影响很不相同。人家看了你的路程图,至多知道你到达过哪里,看见过什么罢了。但是,人家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所以,“描写”比较“记叙”具有远胜的感染力。”

    怎么样把印象生动的描述出来呢?一个强大的工具技巧就是:比喻(李笑来老师成为类比)。比喻的好处就是带来强烈的画面感,“不劳你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用李笑来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对方感受到他们原本感受不到的东西”。

    来感受一下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极端生动的一个印象。这七个字组合在一起,是比较图画更有效果的描写。北方的牧场,我们没有到过。可是读了这一句,就仿佛身临北方的牧场。”枚叔把手杖挥动着说:“你们想,丛生的草,苍苍的天,单调的北方的原野;风没遮拦地刮过来,草一顺地弯着腰;于是牛呀羊呀显露了出来,一头头矗着角,摇着尾巴,奔跑的奔跑,吃草的吃草,这些景象,从这七个字上不是都可以想见吗?”

    (3)作文贵有新味 ---- 触发

    作者认为,写文章富有创意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举例来说吧。我书房中有一副对子,下联不是“竹解虚心是我师”吗?这一句原是成语,作者着眼于竹的中空,觉到和人的虚心相似,可以效法。故就造出了这样有新味的句子。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触发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但是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就是很难从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触发,怎么才能训练自己能够完成新鲜的触发呢?

    ……自得了父亲的这封信以后,态度为之一变,觉得读过的书重读起来比新书更有味,眼前的一切东西都含藏着多方面的内容,待他去挖掘。倦怠无聊之感消灭净尽,他好像换了一个人,换了一个世界了。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成功,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语法。

        乐华把小小的手册放在衣袋里,心里一有所得,随时就写在手册上。不多几日,就写了许多页了,其中有几条只是零星的一二句话,有几条俨然就是小品文。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做一个有心人,带一个小笔记本,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看所想所悟的都记录下来,慢慢的就有积累,形成自己的材料库,当自己作文章的时候取用。还是印证李笑来老师的那句话:“一切靠积累”。

    知易行难那,其实方法很简单,但真正能够坚持做下去的人估计寥寥无几,这可能就是成功人士和平庸人士的差别吧。

    3、初学写作易犯的错误

    第九章、第十一章

    (1)用语、用词不适当

    ……“用词、用语不适当”……“这是一种毛病,该用这个词的,却用了那个词;该这样说的,却那样说了。……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认识词与语的意义不确切;或者因为不曾仔细思量,只顾随笔乱写,便把不适当的词与语写了上去。”

    作者举的例子也很有意思:

        枚叔点点头,接着说:“市场上有“卫生衫”、“卫生毛巾”、又有“卫生酱油”、“卫生豆腐干”;什么东西都得加上“卫生”,实则把“卫生”这个词的意义完全丢掉了。又如两个人剖分一件东西,就说,“我们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义,他们却并不去考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随时留心,不怕费工夫,把它们记录下来,倒是有益的事;至少不会跟人家胡乱用词了。”

    (2)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意义的缺略和累赘”……“一句话里,意义没有说完全,就不成一句话。反过来,说得太啰嗦了,把不相干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也同样地不成一句话。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不曾把意义想得周全,便提起笔来写;如果作者的语言习惯不良,平时惯说那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写起文字来也就会有这样的病象。”

    (3)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一句话里,前后不相连贯,一串话里,彼此不相照应,这也是重大的毛病。……这种毛病的原因大概在于思想不精密。犯得太多的时候,虽然说了一大堆,写了一大篇,实际全是瞎说,不是叫听者、读者上当,便是叫听者、读者莫名其妙。真是危险的毛病!”……“这种毛病可以叫做“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作文的第一步,当然就是要写出来的文字清晰、易懂,没有基本的语病。这就要求我们避免三种最常见的毛病:1、用词、用语不适当;2、意义的欠缺和累赘;3、意义不连贯,欠照应。避免的方法也不复杂,在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不要着急发表,仔细检查几遍,看有没有犯上面所说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把许多例子归聚起来,就看出它们犯的不外刚才所说的三种毛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这三种毛病该是最普遍的了。我们写作文字,如果能够避免这三种毛病,用词、用语处处恰当,每一句话意义都完全,也并不累赘,而且一直到底,互相连贯、彼此照应:这样,我们的文字不就通顺了吗?”

    ……“我们以为要做到这地步,实在也并不苦难,只需在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上留意。……我们从他们的失败上,正可以找到成功的路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207:《文心》读后感中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fy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