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豆瓣评分9.1分,该片根据黎巴嫩真实故事改编,并获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部宛如纪录片的电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前几日偶然看到微博推荐,短短几分钟的片头便吸引住了我。
影片的开端是一位12岁的少年赞恩站在法庭上接受法官的询问。
“你今天为什么站在这里”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赞恩生活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他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楼的阁楼里,父母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没有工作,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证明和身份证件包括赞恩。瘦弱不堪的赞恩每日的生活除了打零工、照顾妹妹以外,还经常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
在亲眼看到父母将妹妹萨哈嫁给房东的残疾儿子之后,赞恩伤心欲绝离家出走,后遇到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黑人女工拉希尔。拉希尔有一个私生子尤纳斯,她收留了无家可归的赞恩,并在一段时间内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感觉到的母爱和家庭温暖。可好景不长在她被捕后赞恩和年幼的尤纳斯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最终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被迫将尤纳斯交给他人。
无奈的赞恩回到家后发现妹妹已死,他愤怒绝望,拿起刀冲出家门刺伤了妹妹的丈夫,判监禁五年。影片的结尾还是让人充满希望的,赞恩有了属于自己的护照,拉希尔如愿找回了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会感叹为什么电影中的小演员演的会这样的好,在他的眼神中甚至能看到很多有经验的演员都无法演绎到的悲切、愤怒、无助、甚至绝望。后来上网查询资料才得知担任主演的小男孩赞恩·阿尔·拉菲亚,本就是从叙利亚逃亡至黎巴嫩的难民小孩,他度过了八年的流浪生活,对于他来说这不是拍电影,而是他真实经历的生活写照。
电影中折射出很多现实性的问题,而给我感慨最深的当是赞恩父母的麻木不仁,不做任何的节育措施,有了孩子就继续生,生而不养,养又不尽其责。
相反,作为单亲妈妈的拉希尔,想方设法给予儿子最多的陪伴与关爱。即使在经济上走投无路,她也不曾想过用儿子来做交换。即便被捕入狱,她也牵肠挂肚儿子的安危。
电影中导演传达的种种信息都让我想到如今"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父母是越来越多。
北京海淀法院做过统计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长环境较差,57.9%的少年来自于单亲、继亲或婚姻动荡家庭,其中半数以上少年曾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家庭教育方式方面,48%的家庭以溺爱、放任为主,另有23%的家庭以打骂体罚为主。
海淀法院代表发言时还指出,人的大部分重要心理发展环节在6岁以前便已完成,而6岁以前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就是家庭。
父母是唯一不经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对于教育更是主观行事。认为孩子生下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其吃饱穿暖以及丰富的物质就是合格标准的父母。熟不知是我们太过于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价值观让孩子过早的淹没在成人世界中,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要。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的李玫瑾教授不止在一次讲座中提到:
培养孩子,6岁之前最重要!
6岁后再给孩子树立正确观念?为时已晚!
在孩子6岁前,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需要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她认为,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还有一点极其的重要——家长的陪伴。
很多家庭孩子出生后就是托给老人照顾,其实一岁之内的抚养决定人性,父母早期的陪伴至关重要。这会形成孩子对于满足和快乐的相关记忆,这种记忆又将成为潜意识,成为孩子一生中唯一依靠的心理力量,让孩子具有人性。如果在6岁之前陪伴养育,孩子会有一个好的人格发展的基础。
父母光爱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爱
但是陪伴并不是简单的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日夜厮守,而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是一份精神的引领,这其中还包含了家庭教育以及孩子需要回应的时候给予的积极回应。
傅聪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长子,在儿子傅聪离家留学波兰期间,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书信,而这10年的坚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最珍贵的爱,直到最后收集成册出版了一本当时轰动全国的著作《傅雷家书》。
生活中常听见有的家长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赚钱无法支撑生活、每天回到家太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甚至个别爸爸们会觉得陪伴是妈妈们的责任,自己只需要负责物质条件就可以。
我想说的是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并不代表父母不要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都需要自身的价值,责任不代表绑架,只在于父母陪伴的方法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智慧。
高质量陪伴并不复杂,它不是控制欲而是尊重孩子,可以一家人一起做一件事情,就像日常我做饭的时候总会带上女儿让她帮我摘摘菜,扫扫地,哪怕是弄得一团糟。
又或者全家人一起去吃饭、做家务、旅行、读书等等,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美好,让这些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方式。
另外父亲对孩子的陪伴往往也影响着孩子安全感和自信感的建立、自我身份认同以及亲密关系。在一个女孩长大到女人的时候,她和男性的关系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她和父亲关系的影子。所以爸爸们不要觉得自己在孩子成长经历中无关紧要,反而更需要与孩子多一些互动和交流。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陪伴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当父母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好机会。在照顾、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被孩子爱着、感动着。他们会引领我们找回初心、不断自省使之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那些时常抱着手机、总是忙碌的父母适当地停下来,看一看我们身边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至少我们没有像赞恩一样生活在战乱不止的国度,也没有像他一样整日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相对来说我们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并且有足够的条件去疼爱和呵护我们的孩子,毕竟父母的陪伴——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紫苏灵儿 定时分享育儿和养生知识哦!
文中动图均来自soogif 其他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速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