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27506/36b0cbf42f5d6077.jpg)
我始终觉得一本书的好与坏,不在于他是否畅销,也不在于他的价钱高低,只要他能带给你感动,能够深得你心,那就是一本好书。
当我合上厚厚的书本,趴在床上,书中的一幕幕再次从我脑海中拂过,鼻子一酸,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是真的不舍。
“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北大荒”,这些词早已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可我却一直痴迷于他们带来的种种,美好的亦或是痛苦的。
当我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知青”这两个大字以及封面上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时,我不再往前走了,翻开书的简介,我知道这就是我心中期盼了很久的那个故事。
陕北的姑娘,纯朴的农民,落后的村子,掺着黄沙的井水,舍不得吃的鸡蛋;北大荒一望无际的麦浪,系着红丝带的拖拉机,在知青们手里舞动的镰刀,磨破的水泡,白白的馒头,够味儿的咸菜,拥挤的车厢,寒冷的雪地,一幕幕流经我的心田,刻下铭心的温暖和感动。
抱着《知青》坐在书桌前时,故事中的那些人活了,他们或哭或笑,或打或闹,经历过绝望,亦不再惧怕死亡。他们的感情真挚,赤诚,似飞蛾般奋不顾身。我渴望那样的爱情,那样的友情。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一封薄薄的信笺装满了思念,她们爱得羞涩,看对方一眼都会脸红,更别提牵手拥吻,可他们却也爱得浓烈,一旦认定,便义无反顾。
他们把朋友当做亲人,不抛弃,不放弃,互相牵扯着走过苦难和生死。
我感动他们的感动,开心他们的开心,用了三十天,才把这浩浩荡荡的一千页文字读完,三十天,我读完了他们的十年,可以后的日日夜夜里,我想我都无法忘记那些可爱的人,更无法忘怀那些艰苦的岁月,因为那里有我贪恋的黑土地,有我向往的干净和纯朴,同样也有我所憎恨的丑恶历史。
那些本该备受尊敬老师,医者,艺术家却沦为阶下囚,被冠上“黑五类”、“臭老九”等名号,继而没日没夜地挨批斗,挨打挨骂,剃阴阳头,掏厕所,写大字报,游街示众,那些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抄家,指着他们鼻子骂的小红卫兵中很可能还有自己的子女,这一切的一切当真令人心寒,让当时那些有思想之人忍不住在心底呐喊:中国病了!
可纵然在这样的乱世,大部分人民心底依旧存有温暖和善良,他们会因为一匹马,一条狗而落泪;为了子女不受牵连而暂时断绝亲子关系,自己独自应付所有的洪水猛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情有义,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是中国的知识青年,他们去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文中的赵天亮,周萍,齐勇,孙曼玲等一批知青同年来到北大荒,成了兵团一员,在这里耕地,收割,养马,修路,守边防,他们由开始的不情不愿,变成最后的一片赤诚,他们在河里捕鱼,在宿舍里打扑克,他们是生死弟兄。
在陕北一个食不果腹的小村,赵天亮的哥哥赵曙光带领着冯晓兰,武红兵,刘江等知青为坡底村的人民打井,搞副业,迁村,他们的日子更加贫苦,陕北连年干旱,农民吃不上干净的水,一年到头也舍不得洗几次脚。可纵然日子艰苦,人心不散。坡底村的贫农们,心地善良,视他们如己出,而他们也同是有情有义的知识青年,懂得感恩,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才是真正的知识青年。
他们的父母,也因为孩子走到一起,成为朋友,亲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城市到乡村,又从乡村到城市,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陕北,献给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农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些人回到了城市,有些人从此扎根农村,还有些人尸骨长眠于农村。可那些爱恨交织和生离死别却被传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直到我们的眼中,心中。
十年啊,若是走过再回首可能会觉得不过弹指间,可当你置身其中,简简单单的一个“漫长”怎么能够形容的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时而愤怒,时而感动,可从始至终心都是温暖的,那群有情有义的知识青年,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他们对国家的付出,不会忘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那些我们当代学生弃之如敝履的名家书籍,他们却视若珍宝,只能在无人的深夜偷偷摸摸地拜读。
这个世界走得太快了,我多么希望,有谁能和我一样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那些年代久远岁月,跟我拥有同样的感动,一同颤抖,一同流泪。
我是岁安,愿你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