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识不长进,看书不能明,你怎么看?——阳明

知识不长进,看书不能明,你怎么看?——阳明

作者: R琳茜 | 来源:发表于2022-10-18 19:08 被阅读0次

    我们的现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在学习的时候就是没有长进,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在看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明明看了很久的书,但是还是不明白书中的道理,那么这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其实看书不能明白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看书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意思,就是书中有道理,道理都蕴含在书中,但事实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的,书中并没有所谓的真理,真理不在书中,书也不是真理,书只是指月之手,而在这个比喻中,月亮才是真理,手是那本书,指月之手是想让我们看的是手指的那一弯月亮,而不是手本身。孔子孟子还有阳明都认为写书这件事其实是不重要的,所谓的书只是给天理大道画了一个模糊的像,只是把外在的形态给画了出来,但没有透露出他内在的本质,真正的大道是需要我们去活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身证道,道是一个人活出来的状态,就像颜回所说的,他在看着老师,看着老师的状态,事实上同时他也在看大道,因为孔子身上所活出来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大道本来该有的样子。

    但是为什么孔子,孟子还有阳明他们都要箸书立说呢?其实那只是一个权宜之法,因为人都是会死的,在一个人去世之后,他所活出来的状态,他所呈现出来的以身证道的那个道都随之消失,那么在这时他们想方设法要把这个道流传下来,唯一的方式就是在书中呈现出来,虽然在书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只是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像,但是那也比什么都不留下来好,所以他们才将所谓的大道写成书,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大道并不是书本身。因为道与生命,也就是我们的心同在,所有的道都要返回到心上,做克己功夫。就比如说我们学数学,人们都觉得数学的公式定理都是具有客观性的,但其实他是有主观性的人创造出来的,只要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是不会绝对客观的。所以当我们一直在注重外在的道理的时候,很有可能终身无得,在事中也没办法成事。因此我们就需要做到客气功夫,把心比作明镜的话,就是我们需要去磨镜,让那面镜子纤尘不染,不能让外界的私心私欲遮蔽住心本体也就是大道。

    于是在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事情的本质就是心即理,心体明亮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大道。而且是在朱熹的晚年,他也曾经提出过这个道理,他说“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就是我们要将自己的意必固我去掉,在去掉之后的心灵叫做虚,在这时的心就出现了,可能性也具有了无限的创造性。在这时心即理,当我们的心已经完全明亮时,我们自然就拥有了理,当我们拥有了大道,再向外推的时候就可以成人成事。所以在这时其实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朱子提出的观点和先生提出的观点是相似的,甚至本质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朱子晚年的时候,他他的理学就与陆九渊的心学合二唯一,形成最后阳明的道,才是孔孟传承下来的本质。

    但是其实朱熹早年提出的观点并不是这样,除夕最初提出的观点是心与理,我们就会发现,心与理与心即理是两个不同的观点,其本质是不一样的,因为与就将心和理二分了,而心即理就是将心和理合二为一,就理谈心,就心谈理,如果将心比作明镜,当我们的心没有被擦亮的时候,心不明的时候,我们的道理自然也不能明白,而当我们的心一尘不染,那面明镜十分的亮,同时也可以让万物如其所是,那么道理也就自然明了。

    所以就像咱们刚开始提到的那个数学,数学的道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那个定义和定理也都是人所探究而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明白这个道理呢?如何理解定义呢?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心明,只要心明, 数学中的定义地理自然也可以在心中的那面明镜上如期所是,在这时,我们的道理就是明了的。

    而当我们心如明镜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当我们去悟一个大道的时候,不明白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不长进,看书不能明,你怎么看?——阳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rs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