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最好的,如何最高效率相亲
1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2
这就是麦穗理论。其实有别的版本的,直接放弃前面三分之一,然后找一个比前面三分之一都好的一个,实际上也是期望最高的方法。原本就是简单的选择理论,就是说,第一个眼花缭乱什么都想,什么都没,第二个看对比,第三就开始确认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不要想着选最好的,因为信息不足,而是要想着不要选最差的。
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麦穗这个问题先通过总数据的前1/e建立大概认知,得到最大值,然后在剩下的里面遇到第一个大于之前最大值的就果断选择。倒是适用于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比如租房子,买同类商品;你要用来选男女朋友,其实问题也不大,不过抛弃感性也是不太可能的。
3
和被相亲困扰的朋友谈论这个理论时,他给了我这样一个有趣的回答:其他不论,拿相亲来讲。有这种做法和算法固然不错,在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你无法预知你的总体量有多大。换言之,你无法知道确切你会遇到多少人,相多少次亲,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男(女)人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大,意味着如果你不在乎,你蛮可以在最后一抽来个大翻盘,毕竟是这个时代和社会,既然东和茶可以在一起,你也可以啊,虽然差距不会这么大,但是如果你抛开其他因素,单纯找一个正常女性,38男士找26妹子完全没问题。前提是你得小有成就,另外如果你抱定下一个或许会比现在的更好的念头,预计这个理论对你也不起作用。毕竟伴侣不是房子,地皮决定了不动产就是十余年之内不会变动,而异性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的是,今天的非他(她)不要,明天就成为昨日晴空,总会有更有姿色和更富有的(无论精神或物质),主要看你个人给不给自己一个机会了。
刚开始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仔细想想也不尽如此。 相亲的情况总体是可以确定的,以你的期望,你的精力可以估计出一个总量。当然已经据此理论找到对象的,又发生的一段不期而遇的激情啥的,就不能算在内了。
现在对的人将来可能不喜欢,这不影响理论,理论只是帮你在当下较大概率地找到一个总体中不错的,至于将来评价基准变了就不是这理论解决的问题了。
关于最后一抽翻盘:即使看起来选对象确实你可以无限抽,但实际上,年龄,交友环境,物质条件都会有所限制。就多数人来说,过了年龄,条件不得不下降,虽然个人价值有上涨的部分,但也会有下降的部分,总体而言,多数人其实是下降的。麦穗理论其实还是有些脱离实际,我们的世界并不能提供理想化的条件。
关于爱情,当遇到第一个时,因犹豫踌躇而错过;几年过去了,而后遇到的每一个,却都不如第一个,感觉都不如第一个。就如梅艳芳的歌里所唱的,但凡未得到的,但凡过去了的,总是最登对的。或许只有那些永远骚动着的,才是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