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说:“为何不让孩子继续在外地学国学,比如把书法作为学国学的专业和突破口,干么要让孩子回来考大学,那么多科目会不会太辛苦呢?”这就会引发一个话题,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学习的要义?
阳明先生的一位弟子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阳明先生却振聋发聩的回答说:“‘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任何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的起心动念和行为举止,其实都是国学的践行,都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如果仅仅增加一门谋生的手艺(如书法)而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器”,违背了“君子不器”的原理。如果本来着眼于到外地学国学是引导孩子趋向“去人欲存天理”的喜悦功夫,后来因为各种条件偏离了这种轨道,就不如顺着孩子的偏好去考大学,也可以继续探索“去人欲存天理”的不同路径。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8722/7f96005327a62142.jpg)
读经典,考大学,只要不离上述六字大原则,哪个不是践行国学原理呢?反之,博学多才却不断放大私欲名利,岂不比百度的高级搬运工更可惜么?
鸿星尔克的“5000万”
捐赠和小米硬件不超过5%的净利承诺,或许都有“去人欲存天理”的大器之用吧?
网友评论